授課教師:

鄧偉仁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0%
了解、討論印度佛教史發展與轉變。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莊國彬

學習目標:

了解、討論印度佛教史發展與轉變。

課程內容:

  1. 思考印度佛教的發展。
  2. 從印度宗教文化來看印度佛教的發展與轉變。
  3. 從印度社會來看印度佛教的發展與轉變。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 My dropbox

https://www.dropbox.com/sh/ftxuv998vdlr8fo/AADhGnXVVVReHEm_GKPc1mnVa?dl=0


上課用書:

  • Buddhist Thought: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Tradition
  • Paul Williams, Alexander Wynne, Anthony Tribe
  • Routledge, 2002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5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5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能閱讀英文。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

本課程前半將以《入菩提行論》第九章〈智慧品〉、特別是第15~38偈頌以後關於「諸法唯識」「心如何見心(自證)」等之閱讀為主題;課程後半,擷取《入菩提行論細疏》第 18偈頌以下關於「心如何見心(自證)」之長行注釋之部分進行研讀,期增進學生對梵語論書散文句型之練習及句型構造之掌握。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釋見弘

學習目標:

(1) 了解印度佛教中觀學派如何理解唯識學派,如何且為何要批判唯識學派。兩學派爭論的關鍵,也就是一般說的「空與有」之爭是為了甚麼?

(2) 確立並強化對梵語文法知識之整體性理解及運用。

(3) 熟悉梵語詩頌及散文句型的表達形態,培養研讀梵語原典之進階能力。

(4) 熟悉論書中常見句型。

課程內容:

《入菩提行論》BodhicaryAvatAra,是約活躍於八世紀前半的印度佛教之中觀思想家寂天CAntideva這位論師所作的一本非常膾炙人口的佛教名著。全書採詩歌形式,以<菩提行>為主題,處處流露感人肺腑的宗教情操。根據西藏傳承,於印度,針對寂天這部作品而寫成的注釋書,多達一百多本!由此不難窺見本書在印度被重視及廣為流傳之一斑。不過,這麼多的注釋中,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十本左右,且多被收藏在西藏大藏經中。其中,以梵文的形式流傳至今的,唯有约活躍於十一世紀的智作慧PrajJAkaramati論師所作的《入菩提行論細疏》BodhicaryAvatAra-paJjikA。這部注解,是諸注釋書中,現存唯一的梵語原典,且全文是用非常典雅流暢的梵語所寫成(案:未必所有的梵語文獻都用合乎古典梵語文法的文章寫成),對想要奠定梵語佛教文獻解讀能力者,可說是非常理想的教材。因此,本課程前半將以《入菩提行論》第九章〈智慧品〉、特別是第15~38偈頌以後關於「諸法唯識」「心如何見心(自證)」等之閱讀為主題;課程後半,擷取《入菩提行論細疏》第 18偈頌以下關於「心如何見心(自證)」之長行注釋之部分進行研讀,期增進學生對梵語論書散文句型之練習及句型構造之掌握。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參考文獻:

三、  現代翻譯、研究:

(i) 金倉圓照:《悟りへの道》,京都: 平楽寺書店,1965。

(ii) 釋如石:《入菩薩行 導論譯註》,臺北: 藏海出版社,1994。

(iii) Peter R. Oldmeadow:  A Study of the Wisdom Chapter (PrajJApAramitA Pariccheda) of the BodhicaryAvatArapaJjikA of PrajJAkaramati.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4.(此資料由授課教師提供)

(iv) Ernst steinkellner:  CAntideva Eintritt in das Leben zur Erleuchtung (BodhicaryAvatAra). München, 1997.

(v) Kate Crosby & Andrew Skilton:  The BodhicaryAvatAra / CAntideva.  Oxford, New York, 1996. 

※其他參考資料(References)視需要由授課教師另行提示。


上課用書:

一、梵文原典:

(i)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PrajJAkaramati’s commentary to the BodhicaryAvatAra of CAntideva.  Bibliotheca Indica, 1901.   

(ii)P. L. Vaidya:  BodhicaryAvatAra of CAntideva with the commentary PaJjikA.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 12, 1960. 

(iii)Akira Saito:  A Study of the Dun-huang Recension of the BodhisattvAvatAra. A Report of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rach (C), 2000.

二、必備工具書:

◎(i) M.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網路版即可

(ii) J. S. Speijer:  sanskrit syntax.  Delhi, 1998.

(iii) 辻直四郎: 《サンスクリット文法》,東京: 岩波書店,1974。

(iv) W. D. Whitney:  Sanskrit Grammar.  Delhi.

 (v) K. V. Abhyankar:  a dictionary of  sanskrit grammar.  Gaekwad’s Oriental Series, Baroda, 1986.

(vi) V. S. Apte: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有印度本和日本臨川書店本)

※其他參考資料(References)視需要由授課教師另行提示。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6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有一年以上梵語學習經驗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電腦

從歷史的角度看佛教發展,早期佛教大致指釋迦牟尼在世時期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現存早期佛典,阿含、尼柯耶、律典,雖為部派佛教的產物,但也是吾人探索早期佛教的主要文獻依據。此課程將透過閱讀相關佛典文獻和學界研究,探索早期佛教的佛法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宗教、文化背景。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溫宗堃

學習目標:

學生將能認識初期佛教相關的漢譯《阿含經》、巴利文《尼柯耶》文獻、了解早期佛教的思想義理,並初步接觸學界關於早期佛教的相關研究。

課程內容:

從歷史的角度看佛教發展,早期佛教大致指釋迦牟尼在世時期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現存早期佛典,阿含、尼柯耶、律典,雖為部派佛教的產物,但也是吾人探索早期佛教的主要文獻依據。此課程將透過閱讀相關佛典文獻和學界研究,探索早期佛教的佛法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宗教、文化背景。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 《印度佛教史》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課前準備或查閱老師所指定的相關資料
  2. 準時出席上課,缺席應按學校請假流程
  3. 課堂參與 (討論、提問)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授課教師:

莊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