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釋氏典籍為中心,介紹文獻學、目錄學的研究方法與實際操作
備註:遠距教學,碩博合開
Teacher:

高明道

Object:

在佛教文獻與經論目錄方面,讓同學(一)對資料及其運用熟悉,(二)感到從事學術研究的喜悅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5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1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Buddhist Philology: Texts and Catalogue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文化、典籍及相關研究有興趣,具備閱讀古文的能力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本學期課程主要乃研讀《俱舍論.定品》第二十八卷下半部至第二十九卷上,其中並參就其他譯本以及普光、法寶等註疏,進行詳細解讀與探討。此外依將就俱舍論主與《順正理論》異說之處作比較、分析。於學期中後段將研讀現代有關禪修理論研究論文,並進行討論。
備註:碩博合開
Teacher:

蔡伯郎

Object:

透過對《俱舍論.定品》研讀及討論,深入了解禪定之基本語詞的意涵、形式、作用與目的等,以作為未來進一步對南傳佛教、大乘佛教之般若及瑜伽行派乃至中國禪宗等所說定學之比較與研究的基礎。

Content:

本學期課程主要乃研讀《俱舍論.定品》第二十八卷下半部至第二十九卷上,其中並參就其他譯本以及普光、法寶等註疏,進行詳細解讀與探討。此外依將就俱舍論主與《順正理論》異說之處作比較、分析。於學期中後段將研讀現代有關禪修理論研究論文,並進行討論。

Book:

上課教材(Texts):

1.櫻部建、小谷信千代、本庄良文,野川 博之譯,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及稱友《明瞭義疏》新譯——〈闡明等至品第八〉,彌勒出版社。

2.櫻部建、小谷信千代、本庄良文,《俱舍論原典研究—智品‧定品》,大藏出版社,2004。

3.《阿毗達磨佛教の研究》,西義雄,國書刊行會。

4.《俱舍論》,櫻部建,東京:大藏出版社。

5.《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印順法師,台北:正聞出版社。

6.《俱舍論講義》,舟橋水哉,東京:名著出版社。

7.《俱舍論講記》,演培法師,天華出版社。

8.Abhidharmakośabhāsyam, / [translated] by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 English translation by Leo M. Pruden, Berkeley, Calif. :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88-1990

9.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https://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library&bid=2

上課用書:

 1.自編之《俱舍論,定品》講義。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Ⅱ)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碩博班同學。

2.不必須先修過《阿毗達磨俱舍論》專題(Ⅰ)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本學期之課程將以研讀《中邊論分別論》之〈辯真實品〉、〈辯修對治品〉、〈辯修分位品〉、〈辯修得果品〉、〈辯修無上乘品〉等五品為主要課程內容,此五品乃屬此論之境、行、果中的行與果的部分:〈辯真實品〉、〈辯修對治品〉、〈辯修分位品〉三品是屬於行(實踐理論)的說明;〈辯修得果品〉、〈辯修無上乘品〉則是屬於果(修行果位)的說明。
備註:碩博合開
Teacher:

蔡伯郎

Object:

本課程期以透過對於初期唯識論典《中邊分別論》的研讀與討論,增進同學對於瑜伽行派相關論書乃至其他佛教經典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能奠定對於唯識思想之整體結構的了解,以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唯識思想之基石。

Content:

本學期之課程將以研讀《中邊論分別論》之〈辯真實品〉、〈辯修對治品〉、〈辯修分位品〉、〈辯修得果品〉、〈辯修無上乘品〉等五品為主要課程內容,此五品乃屬此論之境、行、果中的行與果的部分:〈辯真實品〉、〈辯修對治品〉、〈辯修分位品〉三品是屬於行(實踐理論)的說明;〈辯修得果品〉、〈辯修無上乘品〉則是屬於果(修行果位)的說明。

其中〈真實品〉中說明十種真實,包含根本真實(三性)、粗細真實(二諦)、攝受真實(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差別真實(七種真如)等,是辨明初期瑜伽行派重要概念的一品,對於了解瑜伽行派三性、二諦等概念有關鍵性的指標作用。

〈辯修對治品〉是對些修行方法,亦即三十七道品的說明;〈辯修分別品〉乃是說明依修行成果,以十八分位來標示,包含「因位」即住種性補特伽羅、「入位」即已發心、、「加行位」謂發心已,未得果證,乃至十地菩薩位、佛果位的說明,對於瑜伽行派的修行成果有系列性地說明。

〈辯修得果品〉是相當簡短的一品,在梵文中並未獨立為一品,此品簡要列出了修行所得的五種果,亦即、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及離繫果。

〈辯修無上乘品〉乃以三種「無上」,說明此大乘為「無上乘」,此三種無上即「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及「修證無上」。

本課程之進行將以玄奘譯、真諦譯及梵文本的對照研讀為主,輔以窺基的《述記》,以深入了解《辨中邊論》在不同文本間的差異及其所顯示之教義。

Book:

上課教材(Texts):

1.山口益譯註,《安慧造 中邊分別論釋疏》,東京 : 鈴木學術財團,1966。

2.上田義文,〈唯識思想にしておける基本的三概念の意味〉,《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昭和26年。

3.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中邊分別論》梵本、諸譯本及注疏編撰」(https://ryosan.dila.edu.tw/mav/):

上課用書:

自編講義。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the Thoughts of Yogācāra School(Ⅱ)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碩博班同學。

2.不須先修過「唯識思想專題(Ⅰ):」。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本課程所探討內容,主要包含《法華經》經題、實相、判教等。
備註:碩博合開
Teacher:

陳英善

Object:

藉由對《妙法蓮華經玄義》之探討,以便了解天台教理與判教,以及如何彰顯《法華經》之特色。

Content:

本課程所探討內容,主要包含《法華經》經題、實相、判教等。

Book:

上課教材(Texts):

1.湛然《法華玄義釋籤》(CBETA, T33, no. 1717):。

2.李志夫《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3.陳英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  期,頁293-308(2001 年9 月)。

4.陳英善 〈論「五味半滿相成」所建構的天台判教體系〉,《中華佛學學報》第17 期,頁173-213(2004 年7 月)。

5.陳英善《天台與諸宗之對論》,法鼓文化,2023.03。


上課用書:

《妙法蓮華經玄義》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Tiantai Buddhism(IV)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備天台學基礎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書面資料、power-poin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