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分成兩大部份,分別介紹目前數位人文的兩大熱門研究方向,「地理資訊系統」與「網絡分析」。課程分成兩部份重點來進行。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洪振洲

學習目標:

本課程分成兩大部份,分別介紹目前數位人文的兩大熱門研究方向,「地理資訊系統」與「網絡分析」。

「網絡分析」課程部份則是著重於將資料以互相連接的方式來呈現,並由互相連接的網絡中,進行重要性的分析。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如果將佛教文獻中提到的高僧,各以不同的點來表示。若彼此有互相往來,則加上互相連接的邊。那整個高僧傳的內容,到底會變成如何?又如何由這樣的網絡中找出重要的人物,以及不同的群聚?透過這個角度看佛教,又會是怎樣的樣貌。這些都是本課程的內容。當然「網絡分析」將不只能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上,只要是互相有關係的物件,都可以用這個方式去架構與分析。

而在網絡資料的整備部分,本課程將接續上學期所教授的RDF智慧圖譜內容。教導同學如何查詢RDF資料,並利用RDF資料轉換為網絡分析所需的資料內容。

所謂的「地理資訊系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google MAP。但這樣的「地理資訊系統」並非只能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是在人文研究中,我們也常會接觸到空間的因素。學習本課程後,學生將可熟悉如何使用「地理資訊系統」表達現實中與文獻中的地點,尤其對於田野調查資料的表達,與將古文獻中的提到的地點繪製成地圖的工作,將十分得心應手。

課程內容:

本課程分成兩大部份,分別介紹目前數位人文的兩大熱門研究方向,「地理資訊系統」與「網絡分析」。課程分成兩部份重點來進行。

在「網絡分析」部份,也將介紹網絡基本知識、將說明網絡分析相關分析演算法、Gephi軟體。並實際以佛學文獻內容,建立佛教人物網絡,並進行分析。

在「地理資訊系統」部份將介紹:地理資訊基本理論、GPS操作、進行簡易田調,並繪製地圖、介紹Google MAP、QGIS軟體。也說明如何利用MARKUS系統進行文獻內容標記,並後續搭配DocuGIS, Palladio 等工具進行文獻內容的地理資訊視覺化。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教師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Geometr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Analysi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曾修過「佛教數位典藏與佛學研究」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設備、教師自編講義、電腦。   

在數位文本資料的分析上,我們需要從文獻的文本內容之中找出我們所關心的資訊,從而進行資料文本的統計分析、分類,並呈現解讀分析結果之意義。本課程從大量數位文本的抓取出發,了解網路爬蟲技術、網頁內容解析、文本預處理、詞頻分析統計等方法。並介紹Pandas這個非常熱門,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學習如何進行統計分析與圖表視覺化呈現,讓學生對於資料處理與分析之方法有概觀性的認識,熟悉既有數位工具之操作並實際應用於數位文本之分析。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王昱鈞

學習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希望學生在修習本課程後,教導學生了解如何進行大量數位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能運用基本程式語言與工具,擷取並剖析資料,並能熟悉如何使用數位工具進行數位化文獻之統計分析、分類分群及探勘等研究。

課程內容:

在數位文本資料的分析上,我們需要從文獻的文本內容之中找出我們所關心的資訊,從而進行資料文本的統計分析、分類,並呈現解讀分析結果之意義。本課程從大量數位文本的抓取出發,了解網路爬蟲技術、網頁內容解析、文本預處理、詞頻分析統計等方法。並介紹Pandas這個非常熱門,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學習如何進行統計分析與圖表視覺化呈現,讓學生對於資料處理與分析之方法有概觀性的認識,熟悉既有數位工具之操作並實際應用於數位文本之分析。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Web Crawler and Big Data Analysi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但有Python程式語言基本概念,或曾修習程式語言入門課程更佳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投影機、自編講義

本課程以「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的多元構面進行專題運用的實作與研討,包括:平台發展的背景、建構理念與框架、現況發展,探討數位人文的理論、概念及趨勢;並從佛寺志的數位基礎建設到數位人文結合平台的三大內涵–數位資源、數位工具、數位服務,研習數位人文的資訊策略與組織整理,探討佛學數位人文可能的運用方式與實作練習。
授課教師:

洪一梅 博士


學習目標:

「數位人文」是一個充份跨領域的概念,本課程以「佛學研究」及「數位科技應用」的交融為目標,「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的實作學習為核心,期許學生在修習此課程後,不僅學會新的數位研究方法與工具,也獲得新時代數位人文研究的概念與能力,本學期以「數位人文佛寺志」為數位基礎設施。學生應於課程中完成一份佛寺志相關主題之數位人文專題報告,作為學習的實作成果。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的多元構面進行專題運用的實作與研討,包括:平台發展的背景、建構理念與框架、現況發展,探討數位人文的理論、概念及趨勢;並從佛寺志的數位基礎建設到數位人文結合平台的三大內涵數位資源、數位工具、數位服務,研習數位人文的資訊策略與組織整理,探討佛學數位人文可能的運用方式與實作練習。


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


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


參考書目:

雲端網址: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H2zwAeJHGj6szZEqSQ6VC2Yta9k_u1v?usp=sharing

參1台灣佛教數位典藏資料庫之建置

參2杜潔祥_2015

參3bingenheimer.TempleGazetteersOverview.Chinese

參4洪一梅曹德啟--從DocuSky 談Metadata 在數位人文研究中的設計與運用:以佛教石刻題記為範例材料

參5洪振洲--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

參6曹德啟--以DocuSky平臺閱讀《洛陽伽藍記》

參7胡其瑞--DocuSky 與民間故事型態分析--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

參8項潔胡其瑞--历史文本的词汇标记及其应用--數字人文研究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或隨堂作業(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期中報告(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0.00%

期末專題報告 (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

(Tuituinal Method)

課堂講授(lecture)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實作練習(practice)

上課教材(Texts)

教師自編講義。

上課用書:教師自編講義

用教具

(Classroom Equipment)

投影機,電腦實作、教師自編講義。

尊重智慧財產權宣導

請勿非法影印書籍及善用二手書、原版書。


本課程是進入資訊組的第一門專業課目,目的是引導學生瞭解佛學數位資源的製作方式。本課程除引導同學學習數位資源製作的概觀之外,也將介紹HTML 語言與CSS 等技術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由最時下最熱門的網頁基礎知識著手,漸漸熟悉相關技術細節,並為未來兩年之技術學習課程扎根。
備註:博士班選修課程
授課教師:

洪振洲

學習目標:

學習本課程之後,學生應該理解佛學數位典藏與工具相關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內容包含有:數位化基本概念、文物數位化之智慧財產權議題,文物盤點與保存、後設資料標準、數位典藏系統Omeka與IIIF圖像交換標準。OCR技術、XML與TEI標準說明。以便學習將紙本文獻,製作成高品質數位檔案的基本知識與初步能力。後續課程也將以此為基礎,教授處理數位文件的相關技術。

課程內容:

本課程是進入資訊組的第一門專業課目,目的是引導學生瞭解佛學數位資源的製作方式。本課程除引導同學學習數位資源製作的概觀之外,也將介紹HTML 語言與CSS 等技術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由最時下最熱門的網頁基礎知識著手,漸漸熟悉相關技術細節,並為未來兩年之技術學習課程扎根。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教師自編講義。 

上課用書: 

教師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電腦實作、教師自編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