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社會學與敘事的視野,我們將檢視自己如何一路走來,在哪些社會制度、社會價值、社會關係中,被外在「形塑」為現在的自己?透過深度的社會學反思,層層檢視自己被社會建構的過程,從而重拾內在的初心與對生命的真實想望。
授課教師:

劉怡寧

學習目標:

1.    透過「社會學的想像」,反思一己之生命之流

2.    運用社會學視野,開闊對個人與集體生命的理解。

3.    藉由敘事,回觀自我在歷史洪流與社會變遷當中的生命省思。

課程內容:

   我們從出生於世的那一刻起,就與身處的時代背景及當代世界牽繫在一起。個人的生命,既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孤島,更不是一個自外於他者的單子化存在,而是與前人、同時代人共同交織在一起的生命連結網絡與命運共同體。

   透過社會學與敘事的視野,我們將檢視自己如何一路走來,在哪些社會制度、社會價值、社會關係中,被外在「形塑」為現在的自己?透過深度的社會學反思,層層檢視自己被社會建構的過程,從而重拾內在的初心與對生命的真實想望。

   期待以社會學為鏡,啟動嶄新的敘事視野,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命之流,進而也同理他者的生命,開創共同的生命願景。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見各週文獻資料。


【主要閱讀書目】

陳志柔、林國明編,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Anthony Giddens, Philip W. Sutton,2021,《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臺北:商業周刊。

Jeong-Hee Kim著,張曉佩, 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Understanding Narrative Inquiry: The Crafting and Analysis of Stories as Research)。台北:心理

C. Wright Mills,2020,《社會學的想像:從「個人的煩惱」連結到「社會的公共議題」,歡迎來到社會學的世界!》。臺北:商業週刊。

Zygmunt Bauman,2002,《社會學動動腦》。臺北:群學。

Allan G. Johnson,2001,《見樹又見林》。臺北:群學。

Frank van Tubergen,2023,《社會學概論:見樹也見林的社會學思維》。臺北:雙葉書廊。

Erving Goffman,20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臺北:商周出版  

孟慶延,2024,《社會學給現代人的非標準答案: 那些生活中讓你感到痛苦的, 究竟是誰的問題?》臺北:悅知文化。

【延伸參考-社會學知識系譜】

葉啟政,2024,《超越資本主義的異托邦:知識社會學的探索》。臺北:群學。

【修行-回觀】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臺北:法鼓文化。

Murray Stein,2017,《榮格心靈地圖(三版):》。。臺北:立緒。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ology and Narrativ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本課程需要深度參與(包括文獻主題閱讀、課堂討論與自我反思)。

旨在理解自我生命與社會脈絡之動態關聯,

期待對社會學視野有高度興趣者來修課。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探索心理健康
授課教師:

翁開誠

學習目標:

探索心理健康

課程內容:

探索心理健康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艾瑞克・艾瑞克森著,康綠島譯(2017):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心靈工坊。 

2.唐君毅(1961/1995):人生之體驗續編。學生。

3.馬斯洛著,劉千美譯(1988/1968):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存有心理學探微。

4.佛洛姆著,孟祥森譯(1994/1976):生命的展現。遠流。

5.余英時(1984):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時報。

6.李澤厚(2000):說儒學四期。李澤厚著:波齋新說。允晨,1-31。

7.李澤厚(2000):說自然人化。李澤厚著:波齋新說。允晨,133-170。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pecial Topics on Mental Health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