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108課綱的啟動,各個學習階段的教育實踐正在經歷轉變;各領域學科對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期待由傳統僅側重專業知識的習得或操作技能的熟練轉為將知識、能力、態度整合於日常生活中的素養導向教學。
為呼應當前教育實踐之現況與趨勢,本課程以啟動探究思考的提問設計作為學習經驗設計之主軸,搭配學習理論的研讀,引導同學藉由自訂主題之自主學習專題的計畫、實施、反思與調整,來經歷「教育即生活」的一種可能樣貌。
Teacher:

江玥慧

Object:

1.認識學習理論與素養導向教學

2.熟悉啟動探究思考的提問設計

3.實作自主學習專題

4.反思自主學習的歷程

Content:

近年來,由於108課綱的啟動,各個學習階段的教育實踐正在經歷轉變;各領域學科對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期待由傳統僅側重專業知識的習得或操作技能的熟練轉為將知識、能力、態度整合於日常生活中的素養導向教學。

為呼應當前教育實踐之現況與趨勢,本課程以啟動探究思考的提問設計作為學習經驗設計之主軸,搭配學習理論的研讀,引導同學藉由自訂主題之自主學習專題的計畫、實施、反思與調整,來經歷「教育即生活」的一種可能樣貌。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藍偉瑩(2023)。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親子天下。

2.藍偉瑩(2021)。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親子天下。

3.教師補充資料。

4.任選一本教育心理學入門書籍,以下清單可供參考,但不限於此清單中之書籍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著,詹志禹與吳璧純總校閱(2011)。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華騰文化。

-Slavin,R.E.著,張文哲譯(2021):。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2010)。教育心理學(2nd ed.)。台北:心理出版社。

-Woolfolk, A. 著,羅素貞等譯(2020):。教育心理學。華騰文化。

-張春興著,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1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5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 on Lif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這門宗教社會學的課程,將從目前宗教社會學對宗教與日常生活面向的重視出發,探索當代世界中的多元宗教現象。期待修課同學可以藉由這門課程,一方面深刻反思自我的信仰歷程,另外一方面也從課程中發掘出重要且開創性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體驗做為宗教社會學研究者能為一己生命所帶來的嶄新視野。
備註:除僧團法師外,本課程不接受旁聽。
Teacher:

劉怡寧

Object:

本課程希望達到以下五項目標:

一、建立宗教社會學的理論思考框架

二、培養對多元宗教的客觀認識與研究視野

三、對當代重要的宗教現象保持社會學視野的敏銳觀察

四、深入反思宗教與現代性的複雜關係

五、透過宗教社會學的視野,反思生命歷程中的自我信仰與實踐

Content: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宗教傳統就隱隱約約地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某些隱而未現的角色。而我們也在生命旅程的各種情境中,從懞懞懂懂到朗朗然然,開始走上自我探尋信仰實踐與生命終極價值的道路。

而宗教與自我的關係是什麼?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宗教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我們又如何看待宗教在當代世界中的發展趨勢?

這門宗教社會學的課程,將從目前宗教社會學對宗教與日常生活面向的重視出發,探索當代世界中的多元宗教現象。期待修課同學可以藉由這門課程,一方面深刻反思自我的信仰歷程,另外一方面也從課程中發掘出重要且開創性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體驗做為宗教社會學研究者能為一己生命所帶來的嶄新視野。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黃應貴主編,2015,《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臺北:群學。

斯蒂芬‧亨特著,王修曉、林宏譯,2010,《宗教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林瑋嬪主編,2018,《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瑋嬪、黃克先主編,2022,《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Richard Madsen著,2016,黃雄銘譯,《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丁仁傑,2020,《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臺北:聯經。

李四龍,2014,《美國佛教:亞洲佛教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

島薗進,2020,《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臺北:聯經文庫。

蔡怡佳,2019,《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臺北:聯經。


延伸參考書目:

*釋聖嚴,2015,《比較宗教學》。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齊偉先等著,《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齊偉先,2024,《物質、隱喻與信仰 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台北:台大出版社。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ology of Relig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除僧眾與碩士論文以宗教社會學為研究主題者,不接受旁聽。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與影片欣賞

課程設計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茶歷史、文化為主軸,增長茶之知識與常識。第二單元以聖嚴法師禪的開示為主軸,並以禪心操作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達到身心放鬆、自我觀照。第三單元以賞析禪宗茶公案為主軸,深入禪宗祖師的茶禪內心世界,以提升自心的高度,並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以安頓身心進而接引利益他人。學期中會有一次校外教學。
備註:生命教育、佛教學系共同專業選修;社企學程113級「心靈資本」課程模組
Teacher:

釋果鏡

Object:

以生活日常的「茶」為工具,透過聖嚴法師開示「禪」的觀念及方法,輔以賞析禪宗茶公案,達到茶心即是禪心,茶禪一致、茶禪一味的目標。

Content:

課程設計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茶歷史、文化為主軸,增長茶之知識與常識。第二單元以聖嚴法師禪的開示為主軸,並以禪心操作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達到身心放鬆、自我觀照。第三單元以賞析禪宗茶公案為主軸,深入禪宗祖師的茶禪內心世界,以提升自心的高度,並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以安頓身心進而接引利益他人。學期中會有一次校外教學。

Book:

上課教材(Texts):

 聖嚴法師「大法鼓」影片

「一片葉子的故事」影集

「茶界在中國」影集


上課用書:

 現場發送上課資料。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10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ea Chan  and  Life   Aesthetic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茶與禪有興趣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實習(pratic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茶具、投影機、圃團、方墊等。

本課程藉由老莊文本,以三大主題為主軸,一、從「道是什麼」學習「認識天地」,二、從「道在那裡」學習「認識生命」,三、從「道的遮蔽」與「道的回歸」學習「認識自我」。
Teacher:

蕭麗芬

Object:

(一)啟發學生省思生命之意義,安頓自我之價值,培養獨立完整人格,以提昇心靈品質。

(二)加強學生生活實踐之精神,消解人我之制約,擔負人際關懷責任,以參與社會實踐。

(三)養成學生統整分析之習慣,建立思辨之能力,享受學習無窮樂趣,以促進研究能力。

Content:

道論與體證

本課程藉由老莊文本,以三大主題為主軸,一、從「道是什麼」學習「認識天地」,二、從「道在那裡」學習「認識生命」,三、從「道的遮蔽」與「道的回歸」學習「認識自我」。

透過詮釋及理解老莊思想,以揭露真正的生命意義,在開展良好關係的過程中,獲致精神獨立與自由自信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以「覺察體驗單」及「哲學諮商單」之方法,身體力行並覺察檢驗課程中所學習的人生智慧,使學生能夠提昇生命質地,將生命經驗轉化為一生的生命智慧。並在「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路徑中,成為自己的哲學諮商師,進而影響他人,建設良善與美好的人間社會。

Book:

上課教材(Texts):

必讀書目: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遠流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遠流。

參考書目:

王淮:《老子探義》,商務。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東大/《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立緒。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商務。/《中國人文詮釋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學生。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商務。

陳鼓應:《老莊新論》,五南。

張起均:《智慧的老子》,東大。

楊儒賓:《莊周風貌》,黎明/《儒門內的莊子》,聯經。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文津/《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學生。

華藝線上圖書館論文


上課用書:

 自編教材

Grading:

()上課成績30%:上課參與度(出席、準時、提問、分享等)1.預習上課文本2.閱讀「必讀書目」3.上課分享「覺察體驗單

()平時作業成續40%:每週繳交「覺察體驗單」及「哲學諮商單」文字檔。

()期末報告成績30%1.上台報告15% 2.文字呈現15%(以全學期之「文本」、「課後覺察練習」及「哲學諮商單」為底本,作7000字以上有主題脈絡的系統性論述)

Other:


本課程用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生命的主要階段中,例如家庭、宗教參與(religious involvement):、老、病、死等等,如何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中建構幸福感?並在學生學會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後,啟動學生的生命轉化。
備註:社企學程113級「心靈資本」課程模組
Teacher:

釋演本

Object:

1.培養學生具備社會學的想像的能力,可以用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

2.用幸褔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從關係的角度,認識幸褔如何從群體互動中產生,並了解幸褔如何在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影響下,產生各種程度的變化

3.了解如何提升自我幸褔感,認識自我幸褔感和他人的幸褔感之間的關係,並學習如何在互動中,讓大家的幸褔感都有提升

Content:

一般人對幸褔的理解,會認為幸褔(Happiness):是一種主觀的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它根源於個人以及心理上的因素。社會學家對幸福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幸福根源於社會體驗(social experience):。幸福是一種情緒,它源自於互為主體下的互動,還有文化體驗下的合成物(happiness as an intersubjectively, culturally experienced complex of emotions):。換言之,社會學家將幸福的概念拉到個人之外的視角去思考,認為幸福是能與人良好互動時的情緒表現。

這個課程提供學生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幸福,一個源自於社會學想像的思考。社會學想像認為個人的煩惱與個人所身處的社會有一定的因果關聯,並把個人的煩惱與社會的公共議題連結在一起思考。換言之,社會學家認為一切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許多個人之間彼此互動協調,還有個人與環境因素互動後建構的產物,不純粹只源自於個人經驗而已。

本課程用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生命的主要階段中,例如家庭、宗教參與(religious involvement):、老、病、死等等,如何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中建構幸福感?並在學生學會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後,啟動學生的生命轉化。

Book:

上課教材(Texts):

參考資料:

1.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Podcast,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podcasts/series/the_science_of_happiness

2.Cieslik, M. (2017): The Happiness Riddle and the Quest for a Good Lif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3.McKenzie, J. (2016): Deconstructing Happiness: Critical Sociology and the Good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上課用書:

上課用書:

1.陳志柔 & 林國明 (編):。(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五版):。台北:巨流。

2.林信華。(2021):,圖像台灣社會:一個社會學者的觀察。台北:翰蘆。

3.羅伯特·沃丁格 (Robert Waldinger): & 馬克·修茲 (Marc Schulz):。(2023):。 美好人生 (胡宗香譯):。台北:天下雜誌。

4.Johnson, Allan. G. (2006):。 見樹又見林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台北:群學。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ology of Happines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1. 對幸福相關主題有興趣

2. 對社會學有興趣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影片、網路資源

本課程以閱讀僧侶(佛陀):傳記與討論佛陀僧命階段為主軸,進而運用生成式AI工具來創作僧侶生命故事繪本,藉以探索僧侶生活的深意和價值觀。課程專題將引導學生搜集、篩選自選僧侶之傳記資料與閱讀僧侶的生命故事,並引導學生製作繪本,重說僧侶生命故事。透過新科技的輔助,學生將有機會發揮創意,創造獨特且豐富的繪本內容。課程亦促使學生反思這些故事如何啟發自身的價值觀和生活觀。
Teacher:

江玥慧

Object:

1.閱讀僧侶的生命故事

2.藉由繪本專題製作來重說僧侶生命故事

3.練習運用生成式AI工具來製作繪本

4.反思僧侶生命故事對自身的啟發


Content:

本課程以閱讀僧侶(佛陀):傳記與討論佛陀僧命階段為主軸,進而運用生成式AI工具來創作僧侶生命故事繪本,藉以探索僧侶生活的深意和價值觀。課程專題將引導學生搜集、篩選自選僧侶之傳記資料與閱讀僧侶的生命故事,並引導學生製作繪本,重說僧侶生命故事。透過新科技的輔助,學生將有機會發揮創意,創造獨特且豐富的繪本內容。課程亦促使學生反思這些故事如何啟發自身的價值觀和生活觀。

Book:

上課教材(Texts):


參考資料:

1.聖嚴法師(2021)。《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台北:法鼓文化。(可參閱法鼓全集網路版 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2-001&tree_id=j1_3666):

2.聖嚴法師(2023)。《三十七道品講記》。台北:法鼓文化。(可參閱法鼓全集網路版 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1-001&tree_id=j1_3561):

3.學佛五講 (https://www.ddc.com.tw/video/detail.php?id=890):

4.法鼓晨音、法鼓家風、法鼓道風 (可參閱法鼓全集網路版 https://ddc.shengyen.org/?doc=main):

5.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上課用書:

1.凱倫.阿姆斯壯(林宏濤譯)(2022)。佛陀:一個覺醒的人。如果出版社。

2.本來面目 (

):

3.教師自編講義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minar on Life Stories of Monk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願意參與課程學習活動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麥克風、白板、Moodle

修課同學請自備筆電

本課程說明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描述、說明、解釋、預測某些現象,研究方法可用來達成上述之目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其脈絡並有相關的典範與理論基礎,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須遵守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倫理規範及對書寫格式的要求。
Teacher:

郭文正

Object:

1.說明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理念、性質與發展,並解說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的關係以及應注意的學術研究倫理議題。 

2.介紹常見的研究方法(量性與質性):的特點、內涵及適用範圍,及各自應關注的倫理事項。

3.簡介如何運用研究的方法來探究自己有興趣、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題,進行研究設計與分析。

4.啟迪學生思考研究主題,教導研究文獻與資料如何蒐集。並培養學生研究倫理及運用研究方法進行個人研究的能力。

5.協助學生培養理解研究報告的能力並可區辨研究品質的良窳。

Content:

本課程說明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描述、說明、解釋、預測某些現象,研究方法可用來達成上述之目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其脈絡並有相關的典範與理論基礎,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須遵守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倫理規範及對書寫格式的要求。

  為培養學生對於進行研究的興趣並擁有基本研究能力,課程將視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並採用大量的個人思考活動單,講授與練習重要的研究能力(例如,收尋文獻、思考研究問題、資料分析…等):。學期末亦安排學生報告個人閱讀相關學術論文的心得與收穫,提供進行研究遭遇問題時的交流、分享或解答。最終藉由了解、熟悉不同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不同的視野與能力,並能根據自我興趣發掘適當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設計,最終完成研究。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一、上課用書

1.Babbie, E. (202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15版(林秀雲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2.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

3.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上。初等教育學刊,35,87 120。

4.老師上課補充講義。

5.APA格式第七版。

二、網路資源:

1.修課學生期末需繳交學術研究倫理研習證書。(有關 「學術研究倫理」 資料,可以參https://ethics.nctu.edu.tw/):

上課用書:

上課用書:

1.Babbie, E. (202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15版(林秀雲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2.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

3.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上。初等教育學刊,35,87 120。

4.老師上課補充講義。

5.APA格式第七版。

6.學生上網搜尋的論文期刊資料(根據妳所關注的研究主題選擇中文10篇、外文5篇論文作為期末書面報告。期末口頭報告可從中挑選中文5篇與外文2篇作為素材):。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Research Methodolog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核心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影片、網路資源

透過哲學諮商、佛法、禪修和,超個人整合心理學等多元面向進行自我探索與覺察,並由體驗活動、分享將所學融入自我生命,進而促進更深層的覺察與成長。
備註:學群共同專業選修
Teacher:

辜琮瑜

Object:

1.透過自我覺察的歷程,檢視自我發展的認知與成長模式。

2.經由哲學、佛法慧觀、禪觀與自我觀的探索,澄清生命發展脈絡與體解深層內在。

3.透過生命反思與轉化之探索,開展深層的自我理解與整合脈絡

Content:

透過哲學諮商、佛法、禪修和,超個人整合心理學等多元面向進行自我探索與覺察,並由體驗活動、分享將所學融入自我生命,進而促進更深層的覺察與成長。

Book:

上課教材(Texts)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聖嚴法師/ 法鼓文化

《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聖嚴法師,法鼓文化

《轉轉心:提升精神智商的108種妙喻》/ Arnie Kozak,譯者: 李娟,出版社:台灣明名文化

《哲學診治: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另類途徑》/Shlomit C. Schuster   張紹乾 , 五南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余德慧 , 心靈工坊 

《那兒飄來這些雲》/辜琮瑜/法鼓文化

《根本沒煩惱》/辜琮瑜/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自編教材,涵蓋下列面向:

哲學諮商

佛法覺察與反思

終身學習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lf-Reflection and the Introspection on Value of Lif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自我生命課題之反思有強烈動機者

願意面對自我生命中的諸種課題者

期望透過自我覺察整理生命之意義與價值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體驗活動、網路、電腦

1. 探討生命教育在時空軸線中發展的面向
2. 探討生命教育的外顯樣貌與內在核心之異同與開展
3. 探討生命教育的跨領域範疇與整合方向
4. 建構不同脈絡架構下的生命教育之可能性與可行性
Teacher:

辜琮瑜

Object:

1. 透過本課程,讓學生思維生命教育之核心理念與目標

2. 透過課程中對文本之閱讀與分析,提供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縱、橫面觀察與反思

3. 透過本課程,探索生命教育之意義與目的

4. 經由課程中的參與與體驗,開發生命自我之內化教育。

5. 經由本課程,體察並開展生命教育的學校教育與社會關懷面向。

Content:

1. 探討生命教育在時空軸線中發展的面向

2. 探討生命教育的外顯樣貌與內在核心之異同與開展

3. 探討生命教育的跨領域範疇與整合方向

4. 建構不同脈絡架構下的生命教育之可能性與可行性

Book:

上課教材(Texts)

1.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John P. Miller, 張淑美總校閱,心理出版社

2.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John P. Miller, 張淑美主編,學富文化


上課用書:

自編教材

相關論文與其他文本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fe Education research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對生命教育的發展與開發具使命感

2. 對生命關懷與社會關懷有感受者

3. 願意透過閱讀、分析、書寫參與、實踐生命教育理念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投影設施

自備講義

自備活動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