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人社學群共同選修
- 教師: b11016 劉怡寧
劉怡寧
1. 認識何謂具有社會學想像的研究
2. 探索多元的質性研究方法
3. 反思「好研究,怎麼做?」
4. 學習設計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質性研究計畫
5. 開展社會學質性研究的寫作
這門社會學質性研究專題,主要是在介紹社會學的基本研究關懷,以及導引做出一個從個人關懷出發的質性研究,並練習質性研究寫作。
課程的設計相當重視實作性,我們將以謝國雄教授所著的《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為主要的閱讀教材,引導修課同學發展回應個人關懷的研究計畫書,同時也練習質性研究寫作。主要的內容包括:包括探尋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研究主題、進入研究的場域與進行資料蒐集、認識多元的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切合研究主題的研究方法設定,以及反思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與磨練寫作技巧。
在課程中,亦安排選讀具心靈環保與生命教育意涵的社會學研究作品,透過觀摩如何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來完成一個好的研究作品,期待修課同學也能開展具備研究水準的個人研究、省思研究倫理、深入對研究主題的個人反思。
為什麼要學習做研究?因為研究的技藝事實上也是生命的技藝,我們將從探討社會學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反芻個人的生命、反芻研究對象的生命,透過深具生命反思的研究歷程,提升一己的生命視野並開闊生命的廣度。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謝國雄,2024,《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臺北:群學。
謝國雄等著,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Mullaney, Thomas S. & Christopher Rea,2023,《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臺北:麥田。
鈕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版)》。臺北:雙葉書廊。
Alvesson, Mats & Kaj Skoldberg,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臺北:韋伯。
郭佩宜, 王宏仁主編,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左岸文化。
Jeong-Hee Kim著,張曉佩, 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Understanding Narrative Inquiry: The Crafting and Analysis of Stories as Research)。台北:心理。
延伸參考*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洪伯邑主編,2021,《田野敲敲門: 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Howard S. Becker著,郭姿吟、呂錦媛譯,2009,《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臺北:群學。
*Alford, Robert R.著,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新北:群學。
*嚴祥鸞編,2015,《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olog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本課程除僧團法師與碩士論文指導學生之外,不接受旁聽。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
- 教師: b05012 楊蓓
楊蓓
1.探討如何以學術研究增進生命教育之深度。
2.增進學生在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文獻解讀與研究詮釋上的能力。
1.選定研究主題。
2.每週提出文獻閱讀之整理與省思。
3.定期提出整合性報告。
4.期末以成果導向發表。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視個人研究主題而定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pecial Topics of Life Educ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論文研究之指導學生為主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9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2.就心識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
3.延伸修行之統整歷程,擴大生命視野。
備註: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
- 教師: b05012 楊蓓
楊蓓
佛教修行有著數千年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討論與反思的互動,探討修行在追尋生命智慧中自我轉化的內在歷程。
1.籍由閱讀和過往修行經驗,探討自我轉化之歷程。
2.就心識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
3.延伸修行之統整歷程,擴大生命視野。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踏上心靈幽徑 Jack Kornfield 張老師文化 2008
2.禪與悟 聖嚴法師 法鼓文化 2016
3.覺醒風 John Welwood 心靈工坊 2009
4.靜靜地,我改變了 楊蓓 心靈工坊 2025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Cultiv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2.以金魚缸式的互動與觀察交替運作,體驗團體動力與個人動力的影響。
3.嚐試將理論與體驗覺察相互可照,並從行動中反思個人的影響風格。
備註: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與社企學程合開。不開放旁聽。
- 教師: b05012 楊蓓
楊蓓
1.了解小團體的正式與非正式互動。
2.培養團體中人際互動的敏感度。
3.提昇身處團體動力中的自我覺知。
4.覺察互動模式,進而產生團體中的有效行為。
1.閱讀並理解小團體互動的相關理論。
2.以金魚缸式的互動與觀察交替運作,體驗團體動力與個人動力的影響。
3.嚐試將理論與體驗覺察相互可照,並從行動中反思個人的影響風格。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 Groups: Theory and Experience. Rodney W. Napier, Floyd F. Quinn, Matti Gershenfeld
2.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David Johnson, Frank Johnson,任凱譯,學富文化。
3. 學習團體:理論與技術。朱甯興著,科技圖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2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Group Dynamics and Influen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1.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
2.高年級研究生優先選課。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2. 經由金山分院社區照顧團隊的協同教學,了解相關實務之運作。
3. 經由見習活動,實際參與並回饋反思。
備註:協同教學(台大醫院金山分院)
- 教師: b01004 辜琮瑜
辜琮瑜
透過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事的社區照顧實例,
了解生命末期及長期照顧個案的學習歷程,
學習並參與相關見習工作,
以對末期安寧照顧、老人長期照護等課題的深入了解。
從相關理念的認知,到實務的參與,
對生命關懷議題得以體踐。
1. 透過教師參與金山分院靈性關懷的經驗,理解此課題的相關理念與實踐。
2. 經由金山分院社區照顧團隊的協同教學,了解相關實務之運作。
3. 經由見習活動,實際參與並回饋反思。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自定教材
金山醫院安排之活動介紹
過往照顧個案的簡報分享
安寧照顧理論與實踐相關書籍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fe Caring Practi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生命關懷實務具備認知之興趣、實際參與之意願者
包括長期照顧、居家安寧等關懷實務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實習(pratic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