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內容包含12個主題:
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2.全球永續報告倡議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3.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4.歐盟永續分類標準 (European Union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 EU Taxonomy)
5.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6.碳揭露專案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7.道瓊永續指數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DJSI)
8.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專注於財務重大性的永續揭露標準。
9.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 IFRS S1 & S2)
(1):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Disclosure of Sustainability-related Financial Information, IFRS S1)
(2):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IFRS S2)
10.永續金融揭露規範 (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
11.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引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
12.反漂綠規範 (Anti-Greenwashing Regulations, AGR)
授課教師:

詹場, 陳宥杉, 池祥麟, 陳耀德


學習目標:

期使同學熟悉企業永續之國際倡議、準則與趨勢,並融合心靈環保之思維於永續之專業素養中,瞭解落實永續作為是實踐自利利他的佛法精神。

課程內容:

課程簡介包含課程內容與課程規範:

一、課程內容包含12個主題:

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2.全球永續報告倡議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3.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4.歐盟永續分類標準 (European Union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 EU Taxonomy):

5.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6.碳揭露專案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7.道瓊永續指數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DJSI):

8.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專注於財務重大性的永續揭露標準。

9.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 IFRS S1 & S2):

(1):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Disclosure of Sustainability-related Financial Information, IFRS S1):

(2):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IFRS S2):

10.永續金融揭露規範 (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

11.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引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

12.反漂綠規範 (Anti-Greenwashing Regulations, AGR):

二、課程規範

1.報告涵蓋內容:

(1):期中報告內容以第1至8週之課程主題為範圍

(2):期末報告內容以第11至15週之課程主題為範圍

2.報告方式:分組報告,分成6組,每組以3位至4位同學為原則(視實際修課人數調整),各組製作簡報進行口頭報告,所有同學都須上台報告。

3.口頭與書面報告評分方式:

(1):個人成績60%:課程內容熟悉程度、清晰、儀態、問答應對。

(2):團隊成績40%:簡報內容品質、團隊合作、時間配置。

4.報告投影片檔繳交時間:

(1):期中報告投影片檔繳交截止時間11/12(三): 20:00,投影檔最後一頁為分工表。報告檔案請上傳至數位學習系統。

(2):期末報告投影片檔繳交截止時間1/7(三): 20:00,投影檔最後一頁為分工表。報告檔案請上傳至數位學習系統。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5.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

上課時間(Time):(四): 09-10、晚坐 德貴學苑614教室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本課程以講義方式授課,無教科書。講義及課程相關資訊在上課前上傳學校之教學網站或本課程群組,請同學自行下載。

本課程將教授社區工作、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及社區再造演進過程及其定義,以及社區工作方法與技術。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因此學生於課程中練習如何實際觀察社區,並為觀察之社區提出社區再造方案。
本課程亦規劃觀摩四個社區再造場域,將課程學習到的理論與技術,與實際參訪案例進行比較分析與探討。
備註:1.社區再造組必修;2.學群共同專業選修。
授課教師:

葉玲玲

學習目標:

1. 讓學生瞭解社區工作及社區工作的演進

2. 讓學生瞭解社區工作的工作技術

3. 讓學生對社區再造感到興趣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教授社區工作、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及社區再造演進過程及其定義,以及社區工作方法與技術。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因此學生於課程中練習如何實際觀察社區,並為觀察之社區提出社區再造方案。

本課程亦規劃觀摩四個社區再造場域,將課程學習到的理論與技術,與實際參訪案例進行比較分析與探討。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Innovation Practice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核心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筆電,投影機

在眾多環境研究取徑中,環境倫理學從認識自然出發,重新定位自然與人的關係,反思合宜的人與自然的倫理規範及責任關係,裨益全球永續發展。聖嚴法師曾言,「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靈』。……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此等「心靈環保」之主張與環境倫理之關懷,若合符節。循此,本課程分成四大部分,導論說明人與自然以及環境變遷等基礎概念,接著講述人類中心論、生命中心論與生態中心論等不同倫理觀點,第三部分討論心靈環保之於環境保護的意義,最後進行「人獸衝突」之案例探討。
備註:1.環境與發展組必修 2.學群共同專業選修
授課教師:

黃信勳

學習目標:

環境議題涉及紛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科技、自然稟賦等諸多面向,面對乃至於處理環境問題時,往往不是單純的比較利益或工具理性所能有效對治。本課程透過引介重要的環境倫理學說與討論實際案例,讓修習者具備倫理思辨能力,建構正向的環境倫理觀,在思考環境議題與時事時,能夠分辨其原因、立場以及不同的可能性,進而自我期許成為踐行永續行動的地球公民。

課程內容:

水資源耗竭、土壤流失、海洋塑膠微粒污染、過漁、核能風險、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降低、沙漠化、森林面積退縮、化石燃料危機、地層下陷、土石流、環境難民等諸多環境議題,早已成為世界各國不得不面對的嚴正挑戰,如何應對該等挑戰也因此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懷。換言之,人類開始認真思索「自然與人的關係」係和環境危機的發生及擴大密切相關,探尋「與自然和諧共存」之道也就成了環境研究的共同旨趣。在眾多環境研究取徑中,環境倫理學從認識自然出發,重新定位自然與人的關係,反思合宜的人與自然的倫理規範及責任關係,裨益全球永續發展。聖嚴法師曾言,「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靈』。……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此等「心靈環保」之主張與環境倫理之關懷,若合符節。循此,本課程分成四大部分,導論說明人與自然以及環境變遷等基礎概念,接著講述人類中心論、生命中心論與生態中心論等不同倫理觀點,第三部分討論心靈環保之於環境保護的意義,最後進行「人獸衝突」之案例探討。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    Dartnell, Lewis(2024)。〈文明背後的軟體〉,《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林俊宏(譯)。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頁17~50。

2.    林淑娟(2014)。〈新「自然」考〉,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頁301-344。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3.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2019): 《生態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網址:https://www.ipbes.net/global-assessment。頁9-47。

4.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頁1-11。

5.    Lynn White、鐘丁茂(2004)。〈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生態台灣》,第4期,頁53-62。

6.    Singer, Peter(2010)。〈一切動物皆平等〉,收錄於Peter Singer & Tom Regan(編)《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曾建平、代峰(譯)。頁79-93。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7.    Callicott, J. Baird、鐘丁茂、王綵嬋(2003)。〈土地倫理的概念基礎〉,《生態臺灣》,第1期,頁48-52。Callicott, J. Baird、鐘丁茂、王綵嬋(2004)。〈土地倫理的概念基礎(中)〉,《生態臺灣》,第2期,頁58-66。Callicott, J. Baird、鐘丁茂、王綵嬋(2004)。〈土地倫理的概念基礎(下)〉,《生態臺灣》,第3期,頁51-58。

8.    Roach, Mary(2023)《當野生動物「違法」時:人類與大自然的衝突科學》,黃于薇(譯)。臺北市:紅樹林。

9.    林益仁(2004)。〈環境實踐的“全球”與“在地”辯證:以法鼓山的“環保”論述爲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5期,頁1-46。

10.    聖嚴法師(2004)。〈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第二版)》。頁17~74。台北市:法鼓文化。

11.    林其賢(2011)。〈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收錄於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編)《聖嚴研究(第二輯):》,頁155-200。台北市:法鼓文化。

12.    釋聖嚴(2003)。〈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收錄於《淨土在人間》,頁133-158。臺北市:法鼓文化。

13.    楊惠南(1996)。〈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收錄於釋傳道(主編)《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頁193-206。台南縣永康市:佛教文獻基金會。

14.    Sponberg, Alan(2010)。〈綠色佛教與慈悲的等級〉,收錄於Mary Evelyn Tucker&Duncan Ryu-ken Williams(編)《佛教與生態學:佛教的環境倫理與環保實踐》,林朝成等(譯),頁435-460。台北市: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核心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擴音、播放、投影

授課教師:

梅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