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社會科學的視野,將引導大家反思,一路走來,自己究竟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如果能夠穿透社會結構與社會價值的影響,我們在追尋的生命價值會是什麼?又或,我們將如何找到身處於現代社會的「生命之道」而非僅是「生存之道」呢? 這門課將透過多元且豐富的社會科學視野,引導同學對所處的生命結構與生命情境有所反思,進而對當代世界目前的重要社會變遷議題,提出自我安頓生命之道。
備註:社會 / 文化
Teacher:

黃健群

Object:

1.透過社會科學視野的反思,釐清自我的生命歷程與生命價值觀。

2.掌握當代社會的變遷趨勢,理解一己之於歷史洪流的生命角色。

3. 在21世界的現代社會中,探索安頓自我生命之道。

Content:

我們從出生於世的那一刻起,自我的生命就鑲嵌在歷史洪流、社會結構、團體組織的軌道中,社會科學的視野,將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身處的社會脈絡,思索個人從未孤獨身處於世,而是與時代的脈動、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群體的互動,共同交織成綿密的生命之網。

  透過社會科學的視野,將引導大家反思,一路走來,自己究竟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如果能夠穿透社會結構與社會價值的影響,我們在追尋的生命價值會是什麼?又或,我們將如何找到身處於現代社會的「生命之道」而非僅是「生存之道」呢?  這門課將透過多元且豐富的社會科學視野,引導同學對所處的生命結構與生命情境有所反思,進而對當代世界目前的重要社會變遷議題,提出自我安頓生命之道。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打星號者為參考書目(僅需參考)  

哈拉瑞著,林俊宏譯,2022,《21世紀的21堂課》。臺北:遠見天下。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丘羽先等譯,2020,《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臺北:天下文化。 

山田昌弘著、許郁文譯,《格差浪潮:從家庭、教育、工作、地域到消費的後疫情社會學讀本》。臺北:這邊出版。 

森岡孝二著,米彥軍譯,2020,《過勞時代》(働きすぎの時代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橘木俊詔著,丁曼譯,2020,《格差社會》。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羅谷(Dexter Roberts)著,廖世德譯,2021,《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臺北:八旗。 

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著,林哲安、程道民譯,《i世代報告: 更包容、沒有叛逆期, 卻也更憂鬱不安, 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臺北:大家出版。  

*葉至誠,2017,《社會科學概論 》。臺北:揚智文化。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 (Engilsh Course Title):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 (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通識必修

學期別 (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 (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 (Classroom Equipmen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