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關懷的理論、內涵與方法。
二、分論:法鼓山關懷體系介紹與實例分享。
三、應用:分組報告、校外參訪。
備註:生命 / 環境
Teacher:

釋果器

Object:

1.透過體系部門實際關懷案例分享,培養學生具備觀察自己、關懷社會的基本認知能力。

2.協助學生於從事關懷工作過程中建立具有適應不同環境與領導他人共同完成目標之能力。

3.強化關懷實務工作者對於不同年齡、職業…等族群及其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之理解。

4.培養學生於就業後對於結合佛法與關懷工作之實務面能具有建議和改善之能力。

Content:

一、概論:關懷的理論、內涵與方法。

二、分論:法鼓山關懷體系介紹與實例分享。

三、應用:分組報告、校外參訪。

Book:

上課教材(Texts)

1.王順民(1995)。《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315~343。

2.聖嚴法師(2009)。《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黃勝堅(2016)。《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杜正民(2018)。《法的療癒:佛陀教我的10堂生死課》,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聖嚴法師(2018)。《聖嚴法師談生死關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聖嚴法師(2019)。《法鼓山的方向:關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法鼓山智慧隨身書(2010)。《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園–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重建希望座談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林其賢(2020)。《迎向現實人間-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米爾頓.梅洛夫(2020)。《關懷的力量》。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楊瑞珠(2018)。「企業經營者宗教信仰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之探討-以佛教為例」,逢甲大學。

11.齊偉先 主編(2022)。《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2. 張珣、高晨揚、江燦騰等(2024)。《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台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上課用書:

本課程無指定教科書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ving with Caring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通識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