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佛教與歷史
- 教師: b96006 釋見弘
釋見弘
- 建立印度佛教的基本史觀。
- 了解印度佛教各學派思想之演變概略與核心內涵。
- 重視學生間之互動學習,以及基本讀書法和資料整理、報告過程之學習。
本課程預計從原始佛教探討到密教時期為止的印度佛教史。由於印度史料之欠缺,授課過程將以印度概略之歷史為軸,並以印度歷史中幾大佛教思想之發展、演變為主要內容。課程設計將注意到歷史發展之承先啟後的特質,讓學生可以對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流變有一通盤、結構性之理解與綱要式掌握。並期望學習者對佛教基本思想和重要原典,建立基礎認識且產生興趣。上課方式將採學生分組討論報告與授課者講解之兩種方式並行。
請見教材欄位。另外依照實際需要,於上課另外補充相關論文或資料。
指定參考書目(註: 會上架到指定參考書架區,不提供流通,課程結束後會,開放流通,每課程限填10種):
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上卷,東京:春秋社,1974。(中譯本︰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初版。
郭和卿譯(布頓大師著):《佛教史大寶藏論》,福智之聲,1992。
張建木譯(多羅那它著):《印度佛教史》。
呂澂:《印度佛教史略》,台北:新文豐,1983。
釋達和譯(佐佐教悟等著):《印度佛教史概說》,佛光出版社,1977。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上):原始與部派》(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下):大乘與密教》(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彌勒,1983。
一般參考書目(註: 填於此項的圖書將上架到一般書架,可流通外借,不限數量):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71年初版。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68年初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初版。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重慶,1943年初版;台北:正聞出版社,1985年重版。
釋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5年初版,1992年六版。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初版。
當學期請學生購買之指定教科書(※確定後,方填寫,以先行提供訊息予學生購書):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5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5.00%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 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