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在介紹佛教大藏經的源流及演變。課程將由早期佛典目錄書,到刻本藏經的發展進行相關的說明與討論。並介紹現代的電子佛典及電子經錄,包括:CBETA電子佛典、SAT藏經網站、藏經目錄資料庫、經錄時空地理檢索系統等。藉由佛典文獻的文獻學、詮釋學研究,輔以現代數位資訊科技,培養學員傳統佛學及佛學資訊(buddhist informatics)的研究能力。
備註:佛學資訊
Teacher:

洪振洲

Object:

本課程在介紹佛教大藏經的源流及演變,使學生熟習大藏經的相關知識與電子佛典的操作。本課程將藉由佛典文獻的文獻學、詮釋學研究,輔以現代數位資訊科技,培養學員傳統佛學及佛學資訊(buddhist informatics)的研究能力。

Content:

本課程在介紹佛教大藏經的源流及演變。課程將由早期佛典目錄書,到刻本藏經的發展進行相關的說明與討論。並介紹現代的電子佛典及電子經錄,包括:CBETA電子佛典、SAT藏經網站、藏經目錄資料庫、經錄時空地理檢索系統等。藉由佛典文獻的文獻學、詮釋學研究,輔以現代數位資訊科技,培養學員傳統佛學及佛學資訊(buddhist informatics)的研究能力。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 李富華,何梅(2003):,《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 方廣錩(2006):, 《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平川彰(2004):《印度佛教史》, 春秋社
  •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CBETA 收錄):
  • 聖嚴法師(2020)《西藏佛教史》。臺北市:法鼓文化。(法鼓全集收錄):
  • 釋聖嚴(2020)《印度佛教史》。臺北市:法鼓文化。(法鼓全集收錄):
  • 淨海法師(2014): 《南傳佛教史》,法鼓文化
  • 黄惠烽(2020):。汉、藏文《大藏经》比较研究。四川圖書館學報, 2020年第3期 總第235期。Pp.89-92。
  • 辛岛静志(2014):。论〈甘珠尔〉的系统及其对藏译 佛经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藏學。no.3, 2014, Pp.31-37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Chinese Buddhist Canon and Electronic Buddhist Text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教師自編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