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acher: 丁興祥 b07010
丁興祥
生命美學在華人文化有其長遠的歷史。雖然並沒有用這樣的名稱,子曰:「成人之美」,也可說是成為一個人的美。這已涉及”成為一個人”以及”美”。成為一個人的美,脫離不了他成長的歷史與文化。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成人之美是歷史/文化積澱及陶養而成。文化與生命美學有其密切的關連。
本課程在探究一個人,成為人的「美的歷程」及如何成人之美。並與自身的生活(生命)結合。在生命/生活之中,有美的覺醒、回觀、省悟,即化為日用之行,其目標在將自身之生命/生活成為一趟「成為人」(becoming a person)美的旅程。
美是一種積極的選擇。生命美學重在參與其中,參贊化育於世界之中,才會有美的覺醒與感受。
華人文化的美學有其悠久之傳統,這可以成為現代華人社會「生命美學」的重要資源。知古以鑑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理解歷史及他人的生命之美有用之處,也是有趣之處。我們可以從具體的生命傳記案例中,參悟、理解及觀賞其中的生命之美。本課程也會介紹一些「生命美學」的一些具體案例。
具體而言,本課程的目標:
1.認識及了解文化與美的概念及歷程。
2.能了解文化與美的歷程之間的關聯。
3.能夠將自己的生活及生命與美學結合,能夠回觀探究及敘述(或分析)自己生命的成長之「美」。
4.能將自己的生命的美的醒悟,化為一種力量,參贊化育於日常的生活之中。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77-106頁。
2.陳祥美、丁興祥(1998):人際際遇與生命夢想的形成發展:以梁啟超的心理傳記學研究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0期,235-285頁。
3.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的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173-214頁。
4.朱光潛(2014)談美。新北市:新潮社。
5.李佩璇(2014)圖解美學。台北市:易博士文化。
6.漢寶德(2018)漢寶德談美。新北市:聯經。
7.李澤厚(2016)美學四講。台北市:三民。
8.李澤厚(2018)美的歷程。台北市:三民。
9.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
10.翁開誠、王行主編(2014)心理、哲學與文化:回顧與前瞻專題。<哲學與文化>,第487期。新北市:輔仁大學。
11.賴顯邦譯(1987)(卡爾・雅斯培著)四大聖哲。台北市:自華出版。
12.傅偉勳(1998)生命的學問。台北市:生智。
13.林安梧(2009)中國人文詮釋學。台北市:台灣學生。
14.方東美(2009)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學。
15.吳怡(1996)生命的轉化。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16.余德慧(2003):生命史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17.陳昭蓉譯(2018):,吉野源三郎著。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台北市:先覺。
18.劉素鳳、賴誠斌、丁興祥(2016):從「小腳」中蛻變與重生:張幼儀「做自己」的痛苦追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第四輯,151-180頁。
19.隋真(2018):(McAdams, D. P):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北京:機械工業。
20.張慈宜、丁興祥(2012):以「疏離」自「惘惘的威脅」出走:張愛玲的心理傳記。《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34期,19-51頁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fe and Culture Aesthetic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依學校規定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
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