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覆批評思考的原則用來看印度與中國傳統佛教詮釋系統。
二:談討今代佛教學術研究的傾向,包含多種經典語言之文獻以及漢英佛典翻譯。
三:學習現代宗教與哲學詮釋學思想,如林鎮國、賴賢宗、吳汝鈞等之詮釋學。
四:從以上構想與施設未來全球佛教、佛學之全方面詮釋應為何。
Teacher:

歐慧峰

Object:

一:培養批評思考能力。  

二:培養哲學詮釋性之能力。  

三:學習以上如何應用在佛學研究諸種主題。

Content:

一:回覆批評思考的原則用來看印度與中國傳統佛教詮釋系統。

二:談討今代佛教學術研究的傾向,包含多種經典語言之文獻以及漢英佛典翻譯。

三:學習現代宗教與哲學詮釋學思想,如林鎮國、賴賢宗、吳汝鈞等之詮釋學。

四:從以上構想與施設未來全球佛教、佛學之全方面詮釋應為何。

Book:

上課教材(Texts):

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市:東方,2001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釋厚觀 (主編)::《大智度論講義》初版,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4-2015

林鎮國:〈歐美學界中觀哲學銓釋史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

林鎮國:〈布特曼與印順的解神話詮釋學〉,《世界哲學》,2002

林文欽,萬金川,鍾玲:《佛教經典的義理與傳布:歷史與文本的詮釋》,高雄市:白雲出版社,2010

吳汝鈞:《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吳汝鈞:《絕對無詮釋學:京都學派的批評性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

吳汝鈞:《空宗與有宗:佛教判教的對話詮釋初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陸敬忠:〈體系性宗教詮釋學初探〉,《輔仁宗教研究》,28 (2014):: 31-59.

黃國清:〈《法華經》的現代詮釋〉《2008佛教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08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13期2000

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的重省〉《圓光佛學學報》第七期1999

賴賢宗:《天台佛教的解脫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10 創造得詮釋學與思維方法論〉,台北,正中,1993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0

波瑪 (Palmer, Richard E.): (著):、嚴平 (譯)::《詮釋學》,臺北市:桂冠,1992

理查德‧E‧帕爾默 (Palmer, Richard E.): (著):、潘德榮 (譯)::《詮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李慶餘:《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牟宗三先生對佛家思想的詮釋》初版,臺北市:臺灣學生,2003

吳學國:〈中國佛教詮釋傳統〉《學術月刊》6期2001

法光 (KL Dhammajoti): (著):,高明元、譚凌峰、尤堅 (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香港佛法中心,2022

肯尼斯.罗伊.诺曼(著):,紀贇,陳世峰译:《佛教文獻學十讲: 佛教研究的文献学途径》第1版,上海:中西书局,2019

Fu, Charles Wei‐Hsun. “Creative Hermeneutics: 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 No. 2, 1976, 115-143.  

Lopez, Donald S., Jr. (ed.):, Buddhist Hermeneu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1988. 

Mueller-Vollmer, Kurt, ed. The Hermeneutics Reader: Texts of 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988.  

Orsborn, Matthew. ‘From Exegesis to Hermeneutic: Use of Abhidharmic and Mahāyāna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 Upadeśa (Dazhidu Lun《大智度論》):.’ 《哲學與文化》49.4期2022

Powers, John. Hermeneutics and Tradition in the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Vol. 5. Brill, 1993.

Powers, John. ‘Hermeneutics.’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Ed. Robert E. Buswell, Jr. Vol. 2.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3. 

Shen, Haiyen 沈海燕: ‘A Hermeneutic Approach to the “Lotus Sutra”―On Tiantai Zhiyi's Work,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 《哲學與文化》38.12.2011


上課用書: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市:正聞

印順:《中觀今論》,台北市:正聞

中村元 (著): ,王惠美 (譯)::〈瞿曇佛陀傳緒言〉,《內明雜誌社》,卷期36,1975

中村元 (著): ,王惠美 (譯)::〈瞿曇佛陀傳〉,《內明雜誌社》,卷期37-50,1975-1976

加達默爾 Gadamer (洪漢鼎譯): 《真理與方法》 Wahrheit und Methode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2008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1999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黃國清:〈《中論》第十八品人法二無我之詮釋--以吉藏《中觀論疏》與月稱《明句論》為中心〉《正觀雜誌》卷期3,1997 (119 – 148):

黃國清:〈《六祖壇經》對佛教經典的引述與詮釋〉《禪與人類文明研究》12期2023

郭朝順:〈判教詮釋與多元論述〉《現代佛教學會通訊》,2004

郭朝順 (2020):。〈佛教詮釋學〉,《華文哲學百科》(2020 版本),王一奇(編)。URL= 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佛教詮釋學 

《增壹阿含經》卷20〈聲聞品 28〉:「5」

《增支部經典(第4卷):》:「180」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第五〉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天台四教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修行本起經》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Buddhist Hermeneutic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佛教思想基礎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講台、麥克風、白板、電腦、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