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洪振洲

學習目標:

  1.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如何結合現有佛教數位資源與運用數位人文相關之數量化研究方法於佛學研究之中為主要目標。
  2. 課程以傳統佛學研究方法為基礎,配合時代發展,教導學生運用佛教數位文獻資源與資訊科技,養成學生佛學研究新方法與素養。
  3. 學生於課程中除學習傳統佛學研究方法外,並學習如何彙整佛教數位典藏與資源、掌握各項佛典電子資料、建構佛學研究資料庫,作為佛學研究的基礎。
  4. 除介紹現有工具與資料庫之外,本課程也側重於利用數位分析方法與現有分析工具、搭配文獻全文之數位檔案,進行巨觀的內容剖析與推論。
  5. 上完本課程後,期使學生能從佛教數位資源的認識與建構中學得新時代新技能的運用,並建立個人長期使用的佛學資源與研究方法。
  6. 本課程主體乃是一門數位人文的入門課程,課程目的是希望一般佛學研究生,也能藉此理解數位人文的概念,並引起相關興趣,之後考慮加以深入此面向。
課程內容:

  1. 以佛教數位資源工具為經,以數位研究方法為緯,規劃本課程。 
  2. 課程內容由討論資訊科學與佛學研究相結合之理論基礎而展開,讓學生對於此兩差異甚大之領域結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與未來性,都能有所理解。
  3. 課程第二階段,將以有佛教數位資源為標的,討論佛教內容數位化的時代意義與定義,並及介紹相關數位佛學資源與其內容,使學生可以明瞭現有可運用之工具與資源。 
  4. 課程第三階段,開始導入文獻數位量化分析之概念。以各種可用於數位分析的佛學數位資源,搭配多元化的數位研究方式與分析工具,由各個面向探討新時代的佛學研究方法。
  5. 於課程之中,將持續以新佛學研究方法,指導學生實務製作佛學數位資料庫與論文寫作,做為資訊時代學習的新知能。
參考書目:

參考閱讀論文:

[1] 杜正民," 佛學數位資源的建置與開展",《法鼓佛學學報》n. 10, pp.147-120, 2012

[2] 洪振洲,"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台──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漢學研究通訊》Vol. 35, No.1, 2016

[3] 謝清俊,〈從人文看資訊之一:傳播、資訊與文明〉,《止善》,n. 17, pp.3-16, 2014

[4] 謝清俊, 謝瀛春,〈一個通用的資訊的定義〉, 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師範大學,2005 年 11 月 4-5 日

[5] 謝清俊,〈資訊的緣起──從佛學的角度談資訊的產生與性質/謝清俊〉,《佛教圖書館館刊》,

[6] 魯 ‧ 伯納、麥克 ‧ 蘇寶麥昆、馬德偉 著,謝筱琳、黃韋寧 譯,《TEI 使用指南—運用 TEI 處理中文文獻》,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2009 年 4 月。

[7] Yu-Chun Wang, Richard Tzong-Han Tsao, 〈歷史佛典文獻外來語借詞對辨識系統〉, 《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2,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頁117-123,2011

[8] Jen-Jou Hung, Marcus Bingenheimer and simon wiles "Quantitative Evidence for a Hypothesis regarding the Attribution of early Buddhist Translations."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2010 25(1):119-134; doi: 10.1093/llc/fqp036


參考書目:

1. Dawn Archer, "What's in a Word-list?: Investigating Word Frequency and Keyword Extraction Digital research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9

2. Matthew L. Jockers, " Macroanalysis: Digital Methods and Literary History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3

3. Franco Moretti, "Distant Reading",Verso Books, 2013

4. TEI Consortium, eds. TEI P5: Guidelines for Electronic Text Encoding and Interchange. Version 3.0, 2016/03/29. TEI Consortium. http://www.tei-c.org/Guidelines/P5/, (2016/08/08).

5. 項潔 編, 王泰升,陳詩沛,杜協昌 等著, 《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1,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11月

6. 項潔 編, 項潔,翁稷安,涂豐恩 等著, 《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2,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11月

7. 項潔 編, 翁稷安,Ching-chihChen,林滿紅 等著, 《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3,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12月

8. 項潔 編,金觀濤,劉昭麟,項潔 等著,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4,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年11月

9. 項潔 編, 項潔,項潔,陳麗華,王汎森 等著, 《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數位人文研究叢書》vol. 5,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年12月


上課用書:教師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投影機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具備基本的數位素養已是無論何種科系之學生皆需了解並熟稔之事。而程式語言正是具備數位素養所必需之基本能力。本課程將從最基礎開始講授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之基本概念,並同時教授Python程式語言。在本學期的課程中,將以實例教導同學如何撰寫Python程式來解決不同的問題,以培養數位時代之思考模式。
授課教師:

王昱鈞

學習目標:

從基礎開始培養同學運算思維的基本概念,使其具備基本的程式語言撰寫能力,並學習Python程式語言,對於電腦與運算具有更清楚的了解,且能嘗試動手利用電腦與程式語言解決問題

課程內容: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具備基本的數位素養已是無論何種科系之學生皆需了解並熟稔之事。而程式語言正是具備數位素養所必需之基本能力。本課程將從最基礎開始講授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之基本概念,並同時教授Python程式語言。Python是一種語法簡單,但功能強大的語言,其簡單易學且執行效率並不差,且涵蓋多數程式語言的優點,因此許多知名的國外名校(Ex: MIT),皆以Python 作為資訊系學生入門必學的第一堂程式語言課,且在現今AI時代,Python更是進一步跨入AI領域所必備之程式語言。在本學期的課程中,將以實例教導同學如何撰寫Python程式來解決不同的問題,以培養數位時代之思考模式。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實習(pratic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教師自編講義、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