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1.「碩博合開」及2.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之專業選修。
- 教師: b08002 曾堯民
曾堯民
透過本課程能了解佛教傳至中國後,經過千餘年的發展,而為中國社會所接受,成為中國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只在宗教面向,還包含世界觀、生命觀、社會生活與文化面貌等,皆有其發展軌跡與影響。
以政教關係、佛教制度、僧俗之間、佛教思想等主題的作為切入點,各分配於一周或數周,選讀一手材料與二手研究,由選課同學負責導讀,進行討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5.00%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96038 高明道
高明道
建立文獻研究的正確概念,培養文獻整理的基本能力,讓同學對資料及其應用熟悉,並感到從事學術研究的喜悅。
佛學的研究多以文獻為依據,而中外古代書面資料蘊藏不少問題。本課程幫助同學認識版本現象,學習整理、斠勘文本,以免在利用古籍來探索義理等時,因缺乏相關常識,不諳基本技術,而發生理解錯誤。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 一、具備閱讀古文的能力。
- 二、對文獻研究有高度的熱忱。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96038 高明道
高明道
培養、加深獨立研讀釋典的能力。
漢文釋典浩瀚如海,但因古今語言隔閡,理解上往往產生障礙。本課程透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部同本異譯的研讀以及不同版本的參照,由語文、歷史、思想等多角度切入,增廣對修多羅的認識與理解。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漢譯契經研究有興趣,並具有閱讀古文的能力。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00004 陳英善
陳英善
藉由本課程之探討,對於天台禪觀之理論與實踐有一整體性之了解。
本專題主要針對天台禪觀來探討,包括空觀、假觀、中道觀及法華三昧行法等。
上課用書:
- 《摩訶止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法華經安樂行義》
- 《法華三昧懺儀》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5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備天台學基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書面資料、power-point等。
- 教師: b07009 釋果幸
釋果幸
一者,藉由細讀(close reading) 禪宗文獻 (primary sources),理解原典並培養文獻分析能力。二者,透過研讀學者論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
- 對一手文獻(primary sources)細讀(close reading)翻譯當週選讀一手文獻。
- 透過對學者著作報告(presentation)及討論,一方面,學習學者如何運用一手文獻分析以證明其立論,另一方面,學習對學者著作回應,學習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 課前完成閱讀當週之文獻
- 輪流一人報告(presentation)當週學者論文 (secondary sources)
- 課堂中參與討論
- 期末報告(小論文)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96004 蔡伯郎
蔡伯郎
本課程主要目標為令同學對於經量部的起源與發展,乃至經量部對當時一些佛教問題所採取的立場與觀點,以作為與說一切有部、瑜伽行派思想比較研究之基礎。
本課程依序將介紹與討論經量部的形成、型態以及其相關之問題,其中關於經量部對於極微之看法,以及其對於心心所之立論,將分別獨立為一個單元來加以探討,另外種子說以及色心互熏亦將列為課程研討之問題。本學期之課程將兼採現代學者之研究成果,進行研讀與評議,在下學中將就《成實論》的部分篇章與主題進行研讀與討論。
上課教材(Texts)
- 加藤純章,《經量部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0。
- 鳩摩羅什譯,《成實論》,T.32。
- 兵藤 一夫,〈『倶舎論』に見える説一切有部と経量部の異熟説〉,《仏教思想史》3,京都:平樂寺書店,1980。
- 原田和宗,〈經量部をめぐる諸問題〉(1),《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通号 104,2004-03
- 原田和宗,〈經量部をめぐる諸問題〉(2),《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通号 108,2006-03。
- 印順,〈經部譬喻師的流行〉,《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68。
- 櫻部建,〈經量部の形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v.2 n.1,1953.09。
- 玄奘譯、眾賢著,《阿毘達摩順正理論》,T.29。
- 加藤 宏道,〈経量部の種子説に関する異説とその是非〉,
- 久間 泰賢,〈経量部説と唯識学説との関係づけ〉,《仏教学 》通号 38
上課用書:
- 玄奘譯、眾賢著,《阿毘達摩順正理論》,T.29。
- 鳩摩羅什譯,《成實論》,T.32。
- 玄奘譯,世親著,《阿毘達摩俱舍論》,T.29。
- 福原亮嚴著,陳一標、林育民譯,《成實論研究》,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21.5。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碩、博士生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96004 蔡伯郎
蔡伯郎
本課程為討論佛教的業論思想,業的思想在佛教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但在佛教發展史上,各時期、各學派對於業的理論卻有著極大的差異,此課程主要之目標即在佛教史,概畫出佛教業思想理論之發展、差異及其所展現出的倫理思想。
本學期首先將介紹西方的幾種倫理學理論,作為研究佛教業論的思想的背景知識。其次將研讀世親之《大乘成業論》,透過此論對於部派佛教業思想之介紹與批評,瞭解部派佛教時期各部派之業思想的差異與問題,同時瞭解世親唯識思想體系下之業論。
上課教材(Texts)
- 山口益,《世親成業論》,京都:法藏館,1975。
- 兵藤 一夫,《『成業論』における異熟識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82。
- 玉城康四郎,〈業異熟の根本問題〉。
- 加藤利生,〈共業をめぐる問題--唯識學派を中心に--〉,
- 上村真肇,〈業轉思想の意義〉,《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57。
- 工藤道由,〈世親の無表業の解釈をめぐって〉。
- 武內紹晃,〈瑜伽行唯識學派における業の諸問題〉。
- 本多至成,《正量部の業思想》,京都:永田文昌堂,2000。
- 上田義文,《佛教における業の思想》,京都:あそか書林,1957。
上課用書:
- 自編倫理學講義。
- 自編《大乘成業論》講義。
- 佐藤密雄,《大乘成業論》,東京:大藏出版社,1978。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碩博班同學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