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文醫療研究所關注的是佛教文獻中所提供對於身心變化的透徹分析與痛楚悲惱的解除之道,以及如何運用教法將人生的悲苦不安化作修行契機的教導與實踐。物質性的身體隨著內外因緣生滅而衍生出諸多的病痛,也隨之引發心靈層面的憂愁與苦惱。身體雖然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卻也是精神的載體與修道的重要工具。
西藏佛教與西藏醫學(gSo ba rig pa)不論在概念、制度、歷史源流與論述模式各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徵。醫藥文獻的傳入始於七世紀雅隆王朝時期,當時廣納周邊鄰近國家的醫藥專業人士,並吸收其醫藥知識系統,開放式地汲取異文化精華。 新譯密續(gSang sngags gsar ma)時期仁欽桑波(Rin chen bzang po, 958-1055)翻譯了印度Vāgbhaṭa(7th C.)的《八支心要》(Aṣṭāṅgahṛdyasaṃhitā),對日後藏醫知識架構的發展深具影響。12世紀宇妥•雲丹貢布(g.Yu thog Yon tan mgon po)編輯伏藏《醫學四續》(rGyud bzhi) ,之後開啟了藏醫學與藥草學等的編輯與本土論述。藏醫在15世紀中葉分出了名為宿喀 (zur mkhar)與強巴(byang pa) 的南、北兩派,此分類主要根據兩派創始人所在的地域而命名。此兩大體系隨著時間變遷也衍生出其他支系,例如貢曼(gong sman) 、止貢 ('bri gung) 醫學,以及昌迪(brang ti)學派等。
本課程將透過經典、禪修與儀式三個子題分析西藏佛教修持傳統中與療癒身心相關的論述與方法。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梅靜軒

學習目標:

  1. 認識「佛教醫學」領域的研究
  2. 熟悉西藏醫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3. 掌握西藏佛教的療癒論述與實踐方法
課程內容:

佛教人文醫療研究所關注的是佛教文獻中所提供對於身心變化的透徹分析與痛楚悲惱的解除之道,以及如何運用教法將人生的悲苦不安化作修行契機的教導與實踐。物質性的身體隨著內外因緣生滅而衍生出諸多的病痛,也隨之引發心靈層面的憂愁與苦惱。身體雖然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卻也是精神的載體與修道的重要工具。   

西藏佛教與西藏醫學(gSo ba rig pa)不論在概念、制度、歷史源流與論述模式各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徵。醫藥文獻的傳入始於七世紀雅隆王朝時期,當時廣納周邊鄰近國家的醫藥專業人士,並吸收其醫藥知識系統,開放式地汲取異文化精華。  新譯密續(gSang sngags gsar ma)時期仁欽桑波(Rin chen bzang po, 958-1055)翻譯了印度Vāgbhaṭa(7th C.)的《八支心要》(Aṣṭāṅgahṛdyasaṃhitā),對日後藏醫知識架構的發展深具影響。12世紀宇妥•雲丹貢布(g.Yu thog Yon tan mgon po)編輯伏藏《醫學四續》(rGyud bzhi) ,之後開啟了藏醫學與藥草學等的編輯與本土論述。藏醫在15世紀中葉分出了名為宿喀 (zur mkhar)與強巴(byang pa) 的南、北兩派,此分類主要根據兩派創始人所在的地域而命名。此兩大體系隨著時間變遷也衍生出其他支系,例如貢曼(gong sman) 、止貢 ('bri gung) 醫學,以及昌迪(brang ti)學派等。

本課程將透過經典、禪修與儀式三個子題分析西藏佛教修持傳統中與療癒身心相關的論述與方法。

參考書目:

Garrett, F. 2008. Religion, Medicine and the Human Embryo in Tibe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2009. “The Alchemy of Accomplishing Medicine (sman sgrub): Situating the Yuthok Heart Essence Ritual Tradition” in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37 (3), pp. 207-230.

—— 2010. “Tapping the Body’s Nectar: Gastronomy and Incorporation in Tibetan Literature” in History of Religions 49 (3), pp. 300-326.

—— 2011. “Eating Letters in the Tibetan Treasure Tradi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32 (1-2), pp.85-113.

Gerke, B. 2012a. Long Lives and Untimely Deaths: Life-span Concepts and Longevity Practices among Tibetans in the Darjeeling Hills, India, Leiden: Brill.

—— 2012b. “Treating Essence with Essence: Re-inventing bcud len as Vitalising Dietary Supplements in Contemporary Tibetan Medicine” in Asian Medicine 7, pp.196-224.

—— 2012 (2013). “Treating the Aged” and “Maintaining Health”: Locating bcud len Practices in the rGyud bzhi in JIABS 35: 1-2, pp. 329-362.

Gyatso, J. 2013. “Experience, empiricism, and the fortunes of authority” in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V. 1995. “Buddhist Tantric Medicine in the Kālacakratantra” in Pacific World, no.11, pp.155-174.

—— 2009. “Why is the Bodiless (a$anga) Gnostic Body (jñāna-kāya) Considered a Body” in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37, pp.45-60.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本課程為「遠距課程」,全程使用Google Meet並錄影存檔。課程內容為「翻譯實作課程」,主要目標為:引導具備藏文文法基礎的學習者,直接閱讀並翻譯各自選定的藏譯「甘珠爾」(佛說部)或「丹珠爾」(論疏部),每周討論各自的翻譯實作成果,希望讓選課者對西藏大藏經所收錄的藏譯經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翻譯能力。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授課教師: 廖本聖
學習目標:

本課程為「遠距課程」,全程使用Google Meet並錄影存檔。課程內容為「翻譯實作課程」,主要目標為:
  1. 引導具備藏文文法基礎的學習者,直接閱讀並翻譯各自選定的藏譯「甘珠爾」(佛說部)或「丹珠爾」(論疏部),每周討論各自的翻譯實作成果,希望讓選課者對西藏大藏經所收錄的藏譯經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翻譯能力。
  2. 配合藏譯「丹珠爾」當中收錄的其他相關注疏撰寫相關注釋。
  3. 配合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撰寫相關注釋。
  4. 基於前述1.的翻譯、2.的注釋(譯注)及3. 研究成果回顧,撰寫研究心得。
  5. 以「藏譯文獻」的「譯注與研究」為名撰寫期刊論文並投稿。
  6. 以「藏譯文獻」的「譯注與研究」為名撰寫畢業論文。
  7. 學期末必須繳交譯注及研究報告,以做為成績考核之用。
課程內容:

  1. 引導具備藏文文法基礎的學習者,直接閱讀並翻譯各自選定的藏譯「甘珠爾」(佛說部)或「丹珠爾」(論疏部),每周討論各自的翻譯實作成果,希望讓選課者對西藏大藏經所收錄的藏譯經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翻譯能力。
  2. 配合藏譯「丹珠爾」當中收錄的其他相關注疏撰寫相關注釋。
  3. 配合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撰寫相關注釋。
  4. 基於前述1.的翻譯、2.的注釋(譯注)及3. 研究成果回顧,撰寫研究心得。
  5. 以「藏譯文獻」的「譯注與研究」為名撰寫期刊論文並投稿。
  6. 以「藏譯文獻」的「譯注與研究」為名撰寫畢業論文。
  7. 學期末必須繳交譯注及研究報告,以做為成績考核之用。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 BDRC Library:https://legacy.tbrc.org/#!subjects
  2. 桑泊詞典搜尋網站:https://dict.dharma-treasure.org/
  3. Adarshah明鏡:https://adarsha.dharma-treasure.org/


上課用書:
依每一位選課學生各自所挑選的「甘珠爾」或「丹珠爾」而定。


評分標準:

  • 實習(practice) 30.00%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30.00%
  • 讀書報告(essay)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學過暑期密集藏文文法及選修通過一學期「藏文佛典研讀」課程,並想進一步實際翻譯保存在「西藏大藏經」(即「甘珠爾」與「丹珠爾」)(bKa' 'gyur dang bstan 'gyur)當中的藏譯文獻者。

適合修習對象:已學過「基礎藏文」及「藏文佛典研讀」課程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讀書報告(essay)
  • ■ 實習(pratic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白板筆、板擦、網路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