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釋果光

學習目標:

  1. 覺察禪修歷程中心性之變化,以了解禪修中之轉化與超越。 
  2. 就心性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以深化自我認識。 
  3. 藉由生命反思,進而領悟禪修困境中之自我轉化之可能性。 
  4. 自我超越之可能性是無需預期的。
課程內容:

修身、修心、修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禪修有著千年以上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如今看來,她貌似古老,但仍具備其時代性,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與反思的互動歷程,探討禪修在追尋生命意義與智慧中予時俱進的語境與內在歷程。

單元簡介: 

  1. 以法鼓山禪修方法為經驗主體。 
  2. 檢視日常生活中的心性變化,並作記錄。
  3. 課堂中之反思與對話。
參考書目:

  1. 聖嚴法師等著,梁永安譯,《牛的印跡》。台北:商周,2015。
  2. 聖嚴法師,《禪門第一課》。
  3.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4.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
  5. 自行選取法鼓文化出版之禪修系列書籍。
  6. 繼程法師,《小止觀講記》。
  7. 繼程法師,《六妙門講記》。
  8. Jack kornfield,《智慧的心》。台北:張老師文化 2010。
  9. 陳茂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台北:天下雜誌,2020。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2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對禪修、自我覺察、探索生命有興趣者。
  2. 願意作禪修紀錄、反思日誌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實習(pratice)
  •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1. 一般教室
  2. 地板教室:方墊、蒲團、毛巾、引磬、小魚、香板
一方面,透過學習漢傳佛教主要懺法儀軌,了解懺悔的意義,進而能親身實踐懺法。另一方面,透過書寫紀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境界,來反觀自我以反省,進而能生起慚愧、懺悔心來面對自我、肯定自我,進而懺悔發願來修正自己,而能進而成長自我。

備註:1.「碩博合開」及2.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之專業選修。
授課教師:

釋果幸

學習目標:

  1. 透過書寫自知錄反觀自,進而內省能認識自我、肯定自我。
  2. 藉由對懺法的了解,能培養慚愧心、懺悔心,進而改進自身之缺失以達到成長自我。

課程內容:

一方面,透過學習漢傳佛教主要懺法儀軌,了解懺悔的意義,進而能親身實踐懺法。另一方面,透過書寫紀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境界,來反觀自我以反省,進而能生起慚愧、懺悔心來面對自我、肯定自我,進而懺悔發願來修正自己,而能進而成長自我。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有培養反觀自我及自省力的動力
  2. 面對自我的勇氣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實習(pratic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

本課程以當代日本佛教學界之傑出學者所撰述之專書或論文為研讀、討論之教材。課程之主要目的在培養選課者閱讀日文佛學資料的基礎能力。此外並期能透過論文之閱讀與賞析,同時了解如何建立論文寫作之問題意識、掌握寫作格式、以及開拓對所選讀主題的視野與了解。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釋見弘

學習目標:

(1) 掌握日文句子構造,培養閱讀日文佛學論著之能力。

(2) 了解海外學界對選讀主題之觀點。

(3) 學習論文寫作之格式以及方法。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當代日本佛教學界之傑出學者所撰述之專書或論文為研讀、討論之教材。課程之主要目的在培養選課者閱讀日文佛學資料的基礎能力。此外並期能透過論文之閱讀與賞析,同時了解如何建立論文寫作之問題意識、掌握寫作格式、以及開拓對所選讀主題的視野與了解。上課方式以選課者輪流報告解讀內容為原則,視狀況進行分組討論及報告。

參考書目:

指定參考書:

1. 《中文版日本語文型辭典 (繁体字版)》, 徐 一平翻譯,く ろしお出版社,2001年。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2175561323187 徐 一平翻譯 く ろしお出版社

《詳解日語語法詞典》 申泰海、趙基天、王笑峰編著 吉林


上課用書:

1.船山徹: <捨身の思想>,《六朝隋唐仏教展開史》,2019年。

2.原實: <植物の知覺>,《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2,pp. 1-23,1999年。

3.山部能宜:<初期現象伽行派に於ける界の思想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21,pp. 21-36 ,1987 年。

4. 神子上惠生:<インド瑜伽行唯識学派における諸仏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日文文法基礎知識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 投影機

授課教師:

楊蓓、釋果暉、鄧偉仁

課程內容:

一、課程規劃

(一)本講座為3小時之課程,第一週配合學系禪修活動與學群活動。第二週(首次上課),為課程說明與辦學理念簡述。第三週開始,課程分三階段進行,每一階段五次課程,包括三次講座、一次體驗式教學、一次分組討論及大堂分享,俾使修習者全員皆能了解課程進行模式。

(二)111學年講座由「心靈環保」、「佛法與心」、「跨領域學習」三階段主題演講、體驗與分組討論組構。

(三)全學期共計安排1次課程說明、9場演講、3次體驗活動以及3次分組討論(兩小時分組,一小時大堂分享),藉由講座建構知識層面系統,體驗教學則提供探索與交流平台,分組討論則藉由反思、對話強化學習成效。

二、五、教學方式

111學年將以9次「演講」(內含一次「課程簡介&辦學理念」、第一階段「心靈環保與三大教育」2次講座、第二階段「佛法與心」3次講座、第三階段「心靈環保與跨領域」3次講座)以及3次體驗式教學活動、3次分組討論與大堂分享之課程設計。

(一)針對9次演講的學習歷程:

1.聽演講

2.依三階段內容撰寫心得報告。

3.分組討論:針對每一階段之演講主題進行「文獻探討」或內容之開放式討論,並予以記錄,作為綜合大堂分享報告內容。

(二)各組分別完成「體驗式學習」進行與報告,報告以體驗課程內容為基礎,並融入相關文獻探討與分組討論之內容。

1. 各組之報告內容涵蓋三大部分(建議):

(1)心靈環保與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新詮

(2)終身學習概說

(3)心靈環保與終身學習

2. 每大組視各別需要再自行細分成數小組。

3. 各組於3次「分組討論」與「大堂分享」時,同時擔任主講(3次)之工作。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進行方式與目的:

(一)藉由講座、體驗教學、分組討論,提供有關心靈環保與跨領域學習之「知識建構」視野與探索能力。

(二)藉由跨學系、跨學制分組討論,提供學生對跨領域與世代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