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釋果鏡

學習目標:

以生活日常的「茶」為工具,透過「禪」的觀念及方法,輔以賞析禪宗茶公案,達到茶心即是禪心,茶禪一致、茶禪一味的目標。

課程內容:

課程設計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茶歷史、文化為主軸,增長茶之知識與常識。第二單元以聖嚴法師禪的開示為主軸,並以禪心操作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達到身心放鬆、自我觀照。第三單元以賞析禪宗茶公案為主軸,深入禪宗祖師的茶禪內心世界,以提升自心的高度,並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以安頓身心進而接引利益他人。

參考書目:

  •  聖嚴法師「大法鼓」影片
  • 「一片葉子的故事」影集
  • 「茶界在中國」影集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10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茶與禪有興趣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實習(pratice)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茶具、投影機、圃團、方墊等。

莊子最重要的學術性格,就是把老子的道,完全的吸納到我們的生命中,老莊所嚮往的世界是一種原始之自然宇宙與人類社會,雖然在文明的進步下不可能回歸原始樂園,然而老莊所提出的是一種清靜自然與單純樸素的社會理想,代表人們能夠過一種生活安適、精神歡愉的境界,是一種「心境所開,由心的修養而展現的心靈境界」。本課程透過詮釋論述「道德」的意涵,以肯定生命的價值;揭開「孤獨」的神祕,以開展生命的過程,使人獲致生命意義與人生幸福。
授課教師:

蕭麗芬

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在於使學生藉由老莊思想對「道德」與「孤獨」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理解的老莊思想,使學生能夠轉化生命經驗為生命智慧;在實踐過程中透過書寫、拍照、攝影等記錄方式,在「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路徑中,開始認識自己,進而展開創造自己的可能性,最後以「18分鐘生命數位實錄」的影片展演,能夠影響他者,達到社會實踐的終極目標。

課程內容:

莊子最重要的學術性格,就是把老子的道,完全的吸納到我們的生命中,老莊所嚮往的世界是一種原始之自然宇宙與人類社會,雖然在文明的進步下不可能回歸原始樂園,然而老莊所提出的是一種清靜自然與單純樸素的社會理想,代表人們能夠過一種生活安適、精神歡愉的境界,是一種「心境所開,由心的修養而展現的心靈境界」。本課程透過詮釋論述「道德」的意涵,以肯定生命的價值;揭開「孤獨」的神祕,以開展生命的過程,使人獲致生命意義與人生幸福。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 必讀書目:
    •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遠流
    •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遠流。
  • 參考書目
    • 王淮。《老子探義》。商務。
    •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東大。
    •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立緒。
    •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商務。
    • 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學生
    •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商務
    • 陳鼓應:《老莊新論》,五南
    • 張起均。《智慧的老子》。東大。
    • 楊儒賓:《莊周風貌》,黎明/《儒門內的莊子》,聯經
    •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
    •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文津/《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學生
    •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


上課用書:

  •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剪報系統

藉由陶淵明詩中的三個主題「飢寒之志」、「歸隱之樂」,及「飲酒之懷」的閱讀詮釋,一同經歷其生命歷程,並在其心靈的轉化中,使學生同遊其所建構的生命美學;進而連結學生的生命故事,引導學生能夠觀照自我、探索自我、認識自我及肯定自我,完成實現生命之價值與意義。
授課教師:

蕭麗芬

學習目標:

(一)啟發學生省思生命之意義,安頓自我之價值,培養獨立完整人格,以提昇心靈品質。

(二)加強學生生活實踐之精神,消解人我之制約,擔負人際關懷責任,以參與社會實踐。

(三)養成學生統整分析之習慣,建立思辨之能力,享受學習無窮樂趣,以促進研究能力。

課程內容:

藉由陶淵明詩中的三個主題「飢寒之志」、「歸隱之樂」,及「飲酒之懷」的閱讀詮釋,一同經歷其生命歷程,並在其心靈的轉化中,使學生同遊其所建構的生命美學;進而連結學生的生命故事,引導學生能夠觀照自我、探索自我、認識自我及肯定自我,完成實現生命之價值與意義。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 必讀書目:
    • 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
    • 溫汫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三民。
    • 黃素菲:《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心靈工坊。
  • 參考書目
    •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
    •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允晨。
    •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聯經。
    • 梁啟超:《陶淵明》,商務。


上課用書:

  •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6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1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系統

本課程用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生命的主要階段中,例如家庭、宗教參與(religious involvement)、老、病、死等等,如何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中建構幸福感?並在學生學會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後,啟動學生的生命轉化。
授課教師:

釋演本

學習目標:

  1. 培養學生具備社會學的想像的能力,可以用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
  2. 用幸褔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從關係的角度,認識幸褔如何從群體互動中產生,並了解幸褔如何在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影響下,產生各種程度的變化
  3. 了解如何提升自我幸褔感,認識自我幸褔感和他人的幸褔感之間的關係,並學習如何在互動中,讓大家的幸褔感都有提升
課程內容:

一般人對幸褔的理解,會認為幸褔(Happiness)是一種主觀的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它根源於個人以及心理上的因素。社會學家對幸福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幸福根源於社會體驗(social experience)。幸福是一種情緒,它源自於互為主體下的互動,還有文化體驗下的合成物(happiness as an intersubjectively, culturally experienced complex of emotions)。換言之,社會學家將幸福的概念拉到個人之外的視角去思考,認為幸福是能與人良好互動時的情緒表現。

這個課程提供學生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幸福,一個源自於社會學想像的思考。社會學想像認為個人的煩惱與個人所身處的社會有一定的因果關聯,並把個人的煩惱與社會的公共議題連結在一起思考。換言之,社會學家認為一切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許多個人之間彼此互動協調,還有個人與環境因素互動後建構的產物,不純粹只源自於個人經驗而已。

本課程用社會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生命的主要階段中,例如家庭、宗教參與(religious involvement)、老、病、死等等,如何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中建構幸福感?並在學生學會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後,啟動學生的生命轉化。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1.  網路資源
  2.  Johnson, Allan. G. (2006)。 見樹又見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台北:群學。(學校、北圖、新北圖)
  3.  陳志柔 & 林國明 (編)。(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台北:巨流。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歡迎對幸福的主題、社會學的議題、幸福社會學這門學科或法師這個身分有興趣的同學來修課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實習(pratic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1. 閱讀文本/提出問題/思考與書寫/討論及口語表達
  2. 評論及講述
  3. 專題研究
授課教師:

郭文正

學習目標:

1.說明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理念、性質與發展,並解說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的關係以及應注意的學術研究倫理議題。 

2.介紹常見的研究方法(量性與質性)的特點、內涵及適用範圍,及各自應關注的倫理事項。

3.簡介如何運用研究的方法來探究自己有興趣、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題,進行研究設計與分析。

4.啟迪學生思考研究主題,教導研究文獻與資料如何蒐集。並培養學生研究倫理及運用研究方法進行個人研究的能力。

5.協助學生培養理解研究報告的能力並可區辨研究品質的良窳。

課程內容:

本課程說明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描述、說明、解釋、預測某些現象,研究方法可用來達成上述之目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其脈絡並有相關的典範與理論基礎,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須遵守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倫理規範及對書寫格式的要求。

為培養學生對於進行研究的興趣並擁有基本研究能力,課程將視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並採用大量的個人思考活動單,講授與練習重要的研究能力(例如,收尋文獻、思考研究問題、資料分析…等)。學期末亦安排學生報告個人閱讀相關學術論文的心得與收穫,提供進行研究遭遇問題時的交流、分享或解答。最終藉由了解、熟悉不同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不同的視野與能力,並能根據自我興趣發掘適當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設計,最終完成研究。

參考書目:

一、上課用書

1.Babbie, E. (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十四版(林秀雲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5)

2.Heppner, P, P., Wampold, B. E., &Kivlighan, D. M.(2009)。諮商研究法三版(劉淑慧、田秀蘭、陳淑琦、張勻銘、黃莉惟、廖書僅、陳慧甄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8)  

3.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

4.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上。初等教育學刊,35,87 120。

5.APA格式第七版。

6.學生上網搜尋的論文期刊資料(根據妳所關注的研究主題選擇中文10篇、外文5篇論文作為期末書面報告。期末口頭報告可從中挑選中文5篇與外文2篇作為素材)。

二、網路資源:

1.修課學生期末需繳交學術研究倫理研習證書。(有關 「學術研究倫理」 資料,可以參https://ethics.nctu.edu.tw/)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5.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5.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影片、網路資源


授課教師:

郭文正

學習目標:

  1. 介紹不同諮商輔導學派的人性觀、問題觀、改變觀。希透過理論的呈現與講解,讓學生知道如何理解個人人性、生命問題、如何自我轉化與改變。
  2. 介紹常見的諮商與輔導理論與技術,並藉由課堂的演練與習作說明諮商與輔導常見概念與技巧,幫助學生深化諮商輔導的態度與能力。
  3. 進行課堂中與課堂後的實務演練,讓學生能了解理論與實務之間如何結合。
  4. 協助學生思考如何將上述理論與實務,應用到個人不同生命或生活脈絡中。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透過介紹不同心理諮商與輔導的觀點和理論,協助學生了解如何看待人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改變及轉化如何發生。並由學習中探索個人的價值和生命、生命困頓之意義。課程採滾動式教學,由學生自主性選擇想學習的諮商輔導學派並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課程的進度與內容,以符學生需要。在課堂中會安排個人的活動單書寫、分組活動單的討論或演練,期透過教師示範、習作或演練之過程,讓學生熟悉諮商與輔導的概念、理論,並啟發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培養基本助人知識與能力。

課程要求學生在學期中每次書寫活動單與分組討論單;進行分組主題口頭報告一次;選讀中英文期刊各一篇(期末口頭報告),深化了解在地化與不同文化的諮商輔導理念或研究,培養學生在地化與國際化的初步能力。繳交期中與期末書面報告。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1. Corey, G.(2017)。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臺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6)
  2. Sharf, R. S. (2013)。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二版(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2)
  3. 聖嚴法師(2012):好心.好世界:聖嚴法師談心靈環保。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
  4. 老師或學生上網搜尋的期刊資料。


網路資源:

  1. 本校圖書館電子資源。
  2. 諮商輔導相關學會。
  3. 政府社區心理諮商中心網站。

 

參考用書:

  1. 陳增穎(2015)。諮商技巧精要:實務與運用指南。台北:心理。
  2. 其他各諮商輔導學派的書籍。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實習(pratic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 簡報、影片、活動單
透過哲學諮商、佛法、禪修和人格心理學等多元面向進行自我探索與覺察,並由體驗活動、分享將所學融入自我生命,進而促進更深層的覺察與成長。

備註:學群共同專業選修(生命與社企合開)
授課教師:

辜琮瑜

學習目標:

1.透過自我覺察的歷程,檢視自我發展的認知與成長模式。

2.經由哲學、佛法慧觀、禪觀與自我觀的探索,澄清生命發展脈絡與體解深層內在。

3.透過生命反思與轉化之探索,開展深層的自我理解與整合脈絡

課程內容:

透過哲學諮商、佛法、禪修和人格心理學等多元面向進行自我探索與覺察,並由體驗活動、分享將所學融入自我生命,進而促進更深層的覺察與成長。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對自我生命課題之反思有強烈動機者

願意面對自我生命中的諸種課題者

期望透過自我覺察整理生命之意義與價值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上課教材(Texts)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聖嚴法師/ 法鼓文化

《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聖嚴法師,法鼓文化

《轉轉心:提升精神智商的108種妙喻》/ Arnie Kozak,譯者: 李娟,出版社:台灣明名文化

《哲學診治: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另類途徑》/Shlomit C. Schuster   張紹乾 , 五南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余德慧 , 心靈工坊 

《那兒飄來這些雲》/辜琮瑜/法鼓文化

《根本沒煩惱》/辜琮瑜/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自編教材,涵蓋下列面向:

哲學諮商

佛法覺察與反思

終身學習

1. 探討生命教育在時空軸線中發展的面向
2. 探討生命教育的外顯樣貌與內在核心之異同與開展
3. 探討生命教育的跨領域範疇與整合方向
4. 建構不同脈絡架構下的生命教育之可能性與可行性
授課教師:

辜琮瑜

學習目標:

  1. 透過本課程,讓學生思維生命教育之核心理念與目標
  2. 透過課程中對文本之閱讀與分析,提供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縱、橫面觀察與反思
  3. 透過本課程,探索生命教育之意義與目的
  4. 經由課程中的參與與體驗,開發生命自我之內化教育。
  5. 經由本課程,體察並開展生命教育的學校教育與社會關懷面向。
課程內容:

  1. 探討生命教育在時空軸線中發展的面向
  2. 探討生命教育的外顯樣貌與內在核心之異同與開展
  3. 探討生命教育的跨領域範疇與整合方向
  4. 建構不同脈絡架構下的生命教育之可能性與可行性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 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John P. Miller, 張淑美總校閱,心理出版社
  2. 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John P. Miller, 張淑美主編,學富文化

上課用書:

  • 自編教材
  • 相關論文與其他文本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對生命教育的發展與開發具使命感
  2. 對生命關懷與社會關懷有感受者
  3. 願意透過閱讀、分析、書寫參與、實踐生命教育理念者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設施、自備講義、自備活動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