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翁開誠

學習目標:

認識成人的性格發展。

課程內容:

介紹成年人性格發展困境與出路的理論知識與體驗。

參考書目:

  1. 劉國彬等譯(1997),榮格自傳,張老師文化。
  2. Fromm著,劉宗為譯(2015). 逃避自由。木馬文化。
  3. 余英時(1992),自我的失落與重建,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民,207-217。
  4. 余英時(1992),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民,167-205。
  5. Smith, H. (1998).  四聖諦、八正道。於Smith著:人的宗教。132-149。
  6. 成中英(1986),邁向和諧化的辯證觀,於成中英著:知識與價值,三民,3-40。
  7. 馮友蘭(1997),人生的哲理,生智。13-45。
  8. 杜維明(1992),儒家的成人觀,於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聯經,49-78。
  9. 唐君毅(1989/1944),自我生長之途徑,於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學生,171-235。
  10. 李澤厚(2002),心理本體與樂感文化。於李澤厚著:歷史本體論,香港:商務,83-127。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5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5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本校學生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授課教師:

郭文正

學習目標:

  1. 了解創傷、失落、成癮的基本概念及對人生命的影響。 
  2. 了解常見的創傷、失落事件與歷程,說明創傷失落如何影響到成癮行為。
  3. 說明復原力的觀念,及如何運用復原力進行生命創傷、失落或成癮之議題,減少自我生命敗壞或促進生命品質。
  4. 培養學生關注自我與他人生命創傷、失落、成癮的覺察能力與實踐能力。
課程內容:

本堂課除了介紹生命創傷、失落、成癮與復原等概念外,同時也會透過課堂交流、閱讀、經驗分享、演練、討論…等來培養學生復原力。課程初期將進行自我肯定與自我欣賞訓練,以培養學生之復原力。此外,課程內容安排:1.輪流由同學帶一個療癒小物(手作、照片、歌曲、卡片、紀念物…)並介紹小物對你的幫助與相關的經驗(佔10%)。2.書寫療癒與祝福小卡。3.書寫個人活動單(15%)。4.課堂分組活動討論(10%)。5.課堂內容授課。6.小組課程主題內容分享(10%)。7.個人(中文或英文1篇)期刊論文分享(10%)。課堂也將視學生的學習情況滾動式的調整課程內容或進行教材補充。期中將進行主題影片探討與欣賞,學生需繳交心得1篇(20%);期末需繳交課堂學習總報告1篇(內含3個以上從生命低谷爬升的經驗)(25%)。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1. Van der Kolk, B. (2019)。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劉思潔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15)
  2. 郭強生(2017)。何不認真來悲傷。天下文化。
  3. Corr, C.A., & Balk, D. E.(2001)。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吳紅鑾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4. Kubler-Ross, E.,& Kessler, D.(2008)。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聲的最後對話(張美惠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5. 吳念儒、王盈彬、王明智、陳瑞君、蔡榮裕、彭奇章、陳建佑、魏與晟、劉又銘(2021)。「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無境文化。
  6. Cyrulnik.B.(2016)。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謝幸芬、林德佑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9)
  7. 陳家雯(2003)。創傷之後的成長或抑制心理歷程: 以藥物成癮者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高詩傑(2018)。一位性成癮者生命故事之敘說研究。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9. Worden, J. W.(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01)
  10. Mate,G.(2020)。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沈迷於毒品、菸癮、酒癮、工作或是古典音樂唱片,某種程度的強迫症、焦慮、執意,都可能是成癮(高子璽譯)。新自然主義。
  11. 老師與學生上網搜尋的期刊資料。


網路資源:

  1. 反毒大本營(https://antidrug.moj.gov.tw/mp-4.html)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5.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書籍、簡報、影片、活動單、網路資源

藉由老莊思想及儒家學說,以「生命意義」與「人生幸福」為主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儒道思想的精神,使學生轉化生命經驗為生命智慧;在「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路徑中,開始認識自己,進而展開創造自己的可能性。
授課教師:

蕭麗芬

學習目標:

(一)啟發學生省思生命之意義,安頓自我之價值,培養獨立完整人格,以提昇心靈品質。

(二)加強學生生活實踐之精神,消解人我之制約,擔負人際關懷責任,以參與社會實踐。

(三)養成學生統整分析之習慣,建立思辨之能力,享受學習無窮樂趣,以促進研究能力。

課程內容:

藉由老莊思想及儒家學說,以「生命意義」與「人生幸福」為主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儒道思想的精神,使學生轉化生命經驗為生命智慧;在「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路徑中,開始認識自己,進而展開創造自己的可能性。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 必讀書目:
    •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遠流
    •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遠流
    •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上中下篇),台北:聯經
  • 參考書目
    •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立緒
    •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聯經
    •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商務/《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學生/《中國人文詮釋學》學生


上課用書:

  •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6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1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系統

1.瞭解行動研究的定義、功能與執行方法。
2.以個人的興趣體驗行動研究的歷程。
3.反思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意義。
備註:碩二以上同學,需先修研究方法論,學群共同專業選修(生命與社企學程合開)。
授課教師:

楊蓓

學習目標:

本課程集合研究、教育與實踐於一體,培養生命教育的踐行者,如何透過行動與反思,建立行動場域中的反觀自照,以自利利他。

課程內容:

1.瞭解行動研究的定義、功能與執行方法。

2.以個人的興趣體驗行動研究的歷程。

3.反思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意義。

參考書目:

  1. 書名:行動研究-生命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出版: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原著: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 ;譯者:吳美枝、何禮恩;校閱:吳芝儀。
  2. 書名:教師行動研究導論;出版: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05);著者:林素卿。
  3. 書名:行動研究:大家做、大家談;出版: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第23期2004);主編:翁開誠;發行者: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 Seminar on Action Research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碩二以上同學、已修完研究方法論。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授課教師:

楊蓓

學習目標:

由生命歷程中的體驗,藉由孤獨心理學的知識架構,轉化生命感知,進而與禪法修行對話,以自我修煉。

課程內容:

一、藉由孤獨視角切入,與各種生命課題對話,以增加意義的深廣度。

二、整合生命感知,藉「觀」修心。

三、銜接禪法與生命課題的轉化。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


上課用書:

一、孤獨,知英文化。

二、孤獨世紀末,立緒文化。

三、牛的印跡,法鼓文化。

四、凝視太陽,心靈工坊。

五、成為一個人,左岸文化。

六、生命史學,張老師文化。

七、「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方舟文化。

八、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一、孤獨,知英文化。

二、孤獨世紀末,立緒文化。

三、牛的印跡,法鼓文化。

四、自選參考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已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或"修行與自我轉化"課程之學生,不開放旁聽。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備註:

  1. 需先修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
  2. 不開放旁聽。

敘事研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取向。研究生命敘事,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基礎。本課程目標在使學生理解敘事研究方法論的基礎,以及進而能實際運用及操作敘事研究方法。並學習企劃出一個生命敘事研究的計畫書或行動方案。

備註:隔週星期一整天上課。
授課教師:

丁興祥

學習目標:

敘事研究興起可溯源自1980 年代社會科學的一種新的典範轉向。「敘事」成了對人類的新的隱喻(metapber)。人生宛如是個故事。如何理解故事,如何說自己故事,如何聽懂別人所說的故事,成了心理研究的重要主題。而我們的生命賴故事而生。本課程擬透過理解敘事的心理及研究。敘說及書寫自身的生命故事,討論及反思的團體協作,對話,以探究自己的生命故事,期在人生的旅途中,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及自我的轉化。

課程內容:

  1. 經由閱讀相關文獻及課堂報告,討論以了解敘事研究及生命敘事。並經由實務之敘說及書寫的活動,探究自身的生命。
  2. 課程中會以團體互動方式,敘說及傾聽彼此的生命故事,透過講話,反映及省思,覺察自身之生命故事,使我們能在學習者的敘事交會的過程中,辨別及轉化。
  3. 能夠在敘事的探究中,統整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視框的重新定位達成自我的追尋,擴大生命之視野,找到新的視角及理解的位置。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1. Crossley,M.L,(2004)(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
  2. McAdams,D.P,(2019)(隋真譯)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講述過去的故事,決定了你的未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3. Smith, J.A,(2016)(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市:遠流。
  4. Kim, Jeong-Hee (2018)(張曉佩、卓秀足譯)。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新北市:心理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課程設計以隔週週日全天共8次(9:10-12:00;13:30-16:20)以授課老師安排日期為主。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