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楊 麗香
楊麗香
1.協助學員了解專案管理之意義、功能與目的
2.協助學員學習專案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及技能
3.協助學員了解專案管理在企業實務及創新專案之做法
4.配合個案研討及實際演練,協助學員了解專案管理相關技術、使用方法之運用
5.協助學員了解國內外專案管理相關專業證照、及國際專案管理知識體系內容
21世紀企業處於快速變動的時代,為因應時代的挑戰,企業的變革與創新必須以最快的方式推動,傳統的功能式組織已無發因應這些新時代的挑戰,企業開始以專案的方式來推動變革與創新,專案管理成為21世紀職人必備之技能。
隨著時間的推演,專案管理的方法論也不斷推陳布新,如敏捷專案管理、精實專案等。本課程將對現代專案管理知識體系理論與方法作有系統的闡述與說明。
本課程搭配工作坊的方式,引導學員活用課程中所教授的理論及方法,實際開展出社會企業主題相關之專案,進行設計思考。對於國內外相關專案管理專業證照以及國際專案管理PMBOX知識體系,本課程也將做導讀與介紹,期能幫助學員作為職場競爭力提升之參考。
1、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第七版),社團法人中華專案管理學會
2、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第三版),社團法人中華專案管理學會
3、最後吃,才是真領導:讓部屬擁有安全感,打造挖不走的零內鬨團隊,作者: 賽門.西奈克
4、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法鼓文化
5、帶著禪心去上班: 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法鼓文化
6、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and the Standard for project management, 7/e,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7、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 6/e,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8、精實影響力:非營利組織的創新(Lean Impact: How to Innovate for Radically Greater Social Good), 作者: 張安梅
平時成績或報告 4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30.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 40.00%
修課條件:
學員有興趣了解並運用專案管理理論及方法完成社會企業創業專案或任務者都可來修課。
授課方式: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 教師: b03014 黃信勳
黃信勳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農村對建構永續社會的重要性,透過核心概念、論述與實際案例之說明與參訪,理解「里山倡議」之於永續發展的實踐價值,也讓修習者反思現代主流發展模式的替代可能性,興起投入營造共善的永續農村實踐道路。
就國土比例、維續生態系統服務能量、糧食安全以及農糧生產之環境衝擊等視角以觀,鄉村之於臺灣社會整體之永續性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然而,臺灣農村遭遇嚴峻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問題,已深刻地滯礙其發展,遑論永續,如何謀劃其永續發展之道係臺灣的重大課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此一整合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之國際保育策略,即以鄉村地區為其主要的關注區位,而里山倡議所強調的「保全活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深具永續性的價值,可為農村發展提供重要啟示。爰此,本課程將系統性的介紹農業體制、農村發展策略,以及根經濟、關係價值等與「創造里山」之關鍵概念,並輔以重要案例參訪與主題演講,期能激發修習者對永續農村此一課題的興趣和投入。
1. 李承嘉(2012)。〈農村的界定及類型〉,收錄於《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頁1-16。臺北市:五南。
2.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序言〉&〈決策者摘要〉,《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General Synthesis)。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簡中譯本)網址:http://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en/Synthesis.aspx。
3. Reyers, Belinda, Carl Folke, Michele-Lee Moore, Reinette Biggs, Victor Galaz (2018)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sights for Navigating the Dynamics of the Anthropocen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43(1): 267-289.
4. 趙榮台(2014)。〈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自然保育季刊》第88期,頁4-13。
5. 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第42期,頁12-18。
6. 李光中、夏榮生、陳超仁、王佳琪、林華慶(2018)。〈林務局IPSI案例報告 促進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的建立〉,《台灣林業》,第44卷3期,頁12-21。https://www.forest.gov.tw/0000104/0000520
7. 石芝菁、陳佳慈、羅尤娟(2021)。〈臺灣的國土生態綠網-生態、生活、生產兼顧的保育進行式〉,《台灣林業》,第47卷2期,頁6-8。
8. 陳玠廷(2018)。〈「再小農化」的有機實踐:以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計畫為例〉,《台灣鄉村研究》,第13期,頁57-93。
9. 方韻如、薛博聞、林紋翠、張嘉云、林秀麗(2012)。〈貢寮水梯田案例—保育需求評估、公眾環境溝通、與產業模式的初探〉,收錄於《「2012 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頁102-118。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717
10. 黃柏鈞、蕭定雄、張聖琳(2012)。〈從舉頭觀鵲到彎腰環保: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藍鵲茶的坪林新鄉村實驗〉,收錄於《「2012 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頁70-88。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717
11. 王乃雯(2021)。〈稻作之道:臺灣稻作農村近30年的轉型歷程〉,《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9卷2期,頁265-307。
12. 徐嘉偉、李誌綿、王義善、張志維、孫正華、劉興榮、 林素華(2019)。〈都市蔓延對農村土地衝擊之探討〉,《台灣鄉村研究》,第14期,頁99-124。
13. Ortiz-Moya, F., Kataoka, Y., Saito, O. et al. (2021) “Sustainable transitions towards a resilient and decentralised future: Japan’s Circulating and Ecological Sphere (CES)”. Sustain Sci 16, 1717–1729.
14. Chan KMA et al. (2016). “Opinion: why protect nature? Rethinking valu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6):1462–1465.
15. T. Uehara, T. Hidaka, O. Matsuda, R. Sakurai, T. Yanagi, T. Yoshioka (2019) Satoumi: Re-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for sustainabl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coastal zones. People and Nature, 1: 435-441.
16. 藻谷浩介、NHK廣島採訪小組(2018)。〈前言:引薦「里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最先鋒 日本中國山地—由零成本開始的經濟再生,地方復甦〉,收錄於《里山資本主義: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做里山的主人》,林宜佳(譯)。台北市:天下雜誌。頁23~39 & 49~85。
平時成績或報告 30.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30.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 40.00%
授課方式: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 教師: b03014 黃信勳
黃信勳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認識環境挑戰此一當代國家治理的重大課題,提供環境治理的相關知識,使之對紛雜的環境爭議能有較深刻的認識,並具備分析環境政策之能力。除此之外,透過政策的闡釋,也將使修習者認識環境問題不僅是個人行動所致,更有結構、系統性的面向需要觀照。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惟隨著工業革命以降,大量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模式、依賴化石燃料的現代化生活系統,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與廣泛應用,對自然環境帶來巨大的衝擊與壓力,其後果不但影響當代的生活品質至鉅,甚且威脅到未來世代的福祉與存續。環境問題因此成為當代社會的重大挑戰,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所無法迴避的重大公共政策課題。換言之,環境問題係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未能和諧發展的結果。職是之故,如何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與政經結構中,透析環境問題,研議因應對策,從而有助於永續性的達臻,乃成為環境政策與治理的核心目標。爰此,在課程安排上將首先講授政策、治理、永續發展、環境正義等關鍵概念,繼而細說台灣的實踐樣態,並以「環境影響評估」政策為主體,析論其法制規範與實踐情形,強化對環境政策發展與施行經驗的認識,最後介紹本於「永續躍遷」研究之「永續治理」作結。
1.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概念〉&〈政策工具與政策設計〉,《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五版)》。頁13-23 & 399-413。高雄市:巨流。
2. 吳定(2017)。〈公共政策與民主政治〉,《公共政策(第二版)》,頁25-35。台北市:五南。
3. 張長義(2014)。〈自然與人互動〉,收錄於國教育研究院主編《自然保育》,頁1-22。台北市:五南。
4. 游能悌(2021)。〈環境變遷〉,收錄於蘇宏仁等(編著)《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二版)》。頁47-72。臺北市:華都文化。
5.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前言〉&〈從一個地球到一個世界〉,收錄于《我們共同的未來》,王之佳、柯金良等(譯),頁i-viii, 2-29。臺北市: 台灣地球日出版。
6. 方偉達(2019)。〈永續發展〉,《環境教育:理論、實務與案例》,頁359-374。台北市:五南。
7. 紀駿傑、蕭新煌(2003)。〈當前臺灣環境正義的社會基礎〉,《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3期,頁169-179。
8. 石慧瑩(2018)。〈環境正義理念的發展脈絡〉,《哲學與文化》第45卷5期,頁163-178。
9. 黃信勳、徐世榮(2014)。〈戰後臺灣的環境治理進路: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2卷4期,頁5-63。
10. 郭佳雯(2017)。〈結構性不義:談環境正義與台灣憲改〉,《文化研究季刊》,第157期,頁15-19。
11. 黃宗煌(2020)。〈緒論〉,收錄於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編)《臺灣循環經濟發展論》,頁23-68。臺北市:商訊文化。
12. 范玫芳(2017)。〈誰的風險?誰的管制與檢測標準?蘭嶼核廢料爭議之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第7卷1期,頁107-139。
13. 李建良(2015)。〈環境影響評估與正當法律程序--環評法二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第239期,頁18-51。
14. 葉俊榮、張文貞(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頁95-145。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5. 湯京平、邱崇原(2010)。〈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第35期,頁1-28。
16. 陳潁峰(2017)。〈科學事實建構與環評民主化:五件環評專家會議的啟示〉,《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4期,頁49 – 90。
17. 陳潁峰(2019)。〈環評的未來轉型:從機關同意到公衆接受〉,《國家發展研究》第19卷1期,頁43-95。
18. 張國暉(2019)。〈從政府治理到轉型研究及風險治理:來自系統、科技與頑強問題的新刺激〉,《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7卷3期,頁233-285。
平時成績或報告 25.0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30.0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 45.00%
授課方式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 教師: b08001 葉玲玲
1. 讓學生瞭解人口老化趨勢及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意涵
2. 讓學生瞭解長照服務與產業內涵與專業技術
3. 讓學生對健康與長照產業有興趣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平時成績或報告 0%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0%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 0%
授課方式: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