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b98010 陳清香
陳清香
講授佛教的起源地 印度 自所遺留的佛教遺跡 探討其美學風格 與佛教法義
講授自紀元前五世紀至十二世紀 佛教流布印度時期 所創作的遺跡 如石柱 佛塔 石窟 單獨銅像 石碑造像等 就其圖像 加以解說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t Art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共同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法鼓文理學院博碩士研究生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白板瑩幕以PPT圖像放映
本課程的主題包括:
1. 宗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意涵
2. 佛教研究與宗教研究的關係
3. 宗教研究方法的歷史
4.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
5. 宗教研究之西方與東方
- 教師: b99003 鄧偉仁
鄧偉仁
宗教是形成以及影響人類文化與各大文明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因此想了解人類的各種活動如,藝術、哲學、社會制度、政治、甚至科學、身心健康等議題,不能不了解宗教。在這個認知框架下,本課程將認識及討論近百年來最重要的學者如何思考-「為何與如何認識宗教」這個中心議題。
因此,本課程的具體目標是:
- 認識宗教的多層意義如:心理意義、社會意義、生命終極意義與最重要的宗教本身的意義。
- 目前宗教研究對於以上的各種意義的觀點與這些觀點產生背後的方法論。
- 對宗教研究的認識如何幫助我們自己的佛教研究。
本課程為研討課。博士生需要對於課堂佈置的閱讀文獻做導讀與評析。
本課程的主題包括:
- 宗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意涵
- 佛教研究與宗教研究的關係
- 宗教研究方法的歷史
-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
- 宗教研究之西方與東方
上課用書:
- Osen, Carl.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3).
- Roger R. Jackson and John J. Makransky, ed. Buddhist The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by Contemporary Buddhist Scholars. Curzon Press, 2000.
- E. Zürcher (1982).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114, pp 161176.
- Tillemans,Tom. Remarks on Philology.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2 (1995),269-278.
- Spiro, Melford. Buddhism and Society: 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 Sharf, Robert. Experience, in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edited by Mark C. Tayl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 94-116.
- Cabezón, José. “Buddhist Studies as discipline and the role of theor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2 (1995),231-‐268.
- Smart, Ninia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2005.
- SEGAL, ROBERT.Sociology of Religion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2005.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6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Method and Theory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備開放式思考的心態(open-minded)。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 教師: b96001 釋惠敏
釋惠敏
- 促進同學分享運用各種資訊技術與數位工具於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
- 分享實際案例《瑜伽師地論資料庫》(https://jiva.dila.edu.tw/),以了解電子佛典製作與應用之研究。
- 學習「書目數位管理軟體」(Zotero, Mendeley,Endnote, CAJ閱讀器....)作為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基點。
- 學習各種筆記軟體(Evernote, Roam Research, Notion....),作為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學習習慣。
- 學習「田野調查」與「質性研究」數位工具
- 學習電腦程式語言(Ruby)入門
- 探索AI時代之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可能性(例如:ChtGPT)
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正在迅速發展成為跨人文學科的教學、學習、研究與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或方法,本課程將從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目標,來探討與分享各種資訊技術與數位工具於佛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實例與實務。
上課教材(Texts)
- [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
- [DocuSky 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https://docusky.org.tw/DocuSky/home/)
- [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 第二期 - 數位人文網](https://sites.google.com/view/digihumanity/%E6%95%B8%E4%BD%8D%E4%BA%BA%E6%96%87%E7%B6%B2?authuser=0)
- [(20+) 數位人文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6415275345)
- [DADH2022第13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http://dadh2022.nchu.edu.tw/index.asp)
- [鏈結開放資料實驗室 |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https://lodlab.ascdc.tw/)
- 劉苑如 ; 羅珮瑄; 邱琬淳(2020)歷代僧傳疾病敘述的數位研究 ── 從僧人壽考談起]]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v.30 n.2 (2020.06), 5 - 29
- [疾病地圖](http://140.109.240.105:3000/)
- [T01n0001](https://buddhanexus.net/chn/text/T01n0001)
- [The TEI Guidelines](https://tei-c.org/release/doc/tei-p5-doc/en/html/index.html)
上課用書:
- Lane, R. (2016). __Doing Digital Humanities: Practice, Training, Research__ (C. Crompton, R. J. Lane, & R. Siemens, ed.). Routledge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Buddhist Studies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共同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 教師: b96006 釋見弘
釋見弘
- (1) 掌握日文句子構造,培養閱讀日文佛學論著之能力。
- (2) 了解海外學界對選讀主題之觀點。
- (3) 學習論文寫作之格式以及方法。
本課程以當代日本佛教學界之傑出學者所撰述之專書或論文為研讀、討論之教材。課程之主要目的在培養選課者閱讀日文佛學資料的基礎能力。此外並期能透過論文之閱讀與賞析,同時了解如何建立論文寫作之問題意識、掌握寫作格式、以及開拓對所選讀主題的視野與了解。上課方式以選課者輪流報告解讀內容為原則,視狀況進行分組討論及報告。
指定參考書:
- 《中文版日本語文型辭典 (繁体字版)》, 徐 一平翻譯,く ろしお出版社,2001年。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2175561323187 徐 一平翻譯 く ろしお出版社
- 《詳解日語語法詞典》 申泰海、趙基天、王笑峰編著 吉林
上課用書:
- 下田正弘: <「正典概念とインド仏教史」を再考する― 直線的歴史観からの解放―>,2020年。(『印度学仏教学研究』68-2、1043-1035 頁、2020.3)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ibk/68/2/68_1043/_pdf/-char/ja - 原實: <植物の知覺>,《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2,pp. 1-23,1999年。
- 山部能宜:<初期現象伽行派に於ける界の思想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21,pp. 21-36 ,1987 年。
- 神子上惠生:<インド瑜伽行唯識学派における諸仏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
- 下田正弘: <井筒俊彦が開顕する仏教思想――比較宗教的地平から如来蔵思想をみる>、澤井義次・鎌田繁偏『井筒俊彦の東洋哲学』、慶応大学出版会、207-230 頁、2018.9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7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1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15.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lected Readings in Japanese Buddhist Materials (II)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共同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日文文法基礎知識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 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