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讀《楞嚴經》為主軸,每周依序經典內容,設立相關「心」的議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大堂分享,
授課教師:

釋果鏡

學習目標:

透過研讀《楞嚴經》,依經典上所談論的內容,探索相關「心」的議題,達到認識「心」並進行自我反思為目標。

課程內容:

以研讀《楞嚴經》為主軸,每周依序經典內容,設立相關「心」的議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大堂分享,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可以上網參考相關《楞嚴經》之譯注書籍等資料。 

上課用書:

唐.般剌密諦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10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hurangama Sutra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ind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這門社會學質性研究專題,主要是在介紹社會學的基本研究關懷,以及導引做出一個從個人關懷出發的質性研究。
課程的設計相當重視實作性,我們將以畢恆達所著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為主要的教材,逐步引導修課同學完成一份回應個人關懷的研究計畫書,其中,包括探尋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研究主題、進入研究的場域來進行資料蒐集,以及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多元的質性研究方法,並且進行切合研究主題的研究方法設定。
除了研究方法的探索之外,在課程中,亦安排選讀深具研究貢獻的最新台灣社會學研究作品,透過觀摩如何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來完成一個好研究作品,期待修課同學也能透過觀摩來發展具備研究水準的個人研究。並探討相關研究倫理與研究寫作的生命反思。
為什麼要學習做研究?因為研究的技藝事實上也是生命的技藝,我們將從探討社會學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反芻個人的生命、反芻研究對象的生命,透過深具生命反思的研究歷程,提升一己的生命視野並開闊生命的廣度。
授課教師:

劉怡寧

學習目標:

  1. 認識何謂具有社會學想像的研究?
  2. 探索多元的社會學質性研究方法
  3. 反思「好研究,怎麼做?」
  4. 學習設計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研究計畫
課程內容:

這門社會學質性研究專題,主要是在介紹社會學的基本研究關懷,以及導引做出一個從個人關懷出發的質性研究。

課程的設計相當重視實作性,我們將以畢恆達所著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為主要的教材,逐步引導修課同學完成一份回應個人關懷的研究計畫書,其中,包括探尋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研究主題、進入研究的場域來進行資料蒐集,以及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多元的質性研究方法,並且進行切合研究主題的研究方法設定。

除了研究方法的探索之外,在課程中,亦安排選讀深具研究貢獻的最新台灣社會學研究作品,透過觀摩如何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來完成一個好研究作品,期待修課同學也能透過觀摩來發展具備研究水準的個人研究。並探討相關研究倫理與研究寫作的生命反思。

為什麼要學習做研究?因為研究的技藝事實上也是生命的技藝,我們將從探討社會學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反芻個人的生命、反芻研究對象的生命,透過深具生命反思的研究歷程,提升一己的生命視野並開闊生命的廣度。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 謝國雄等著,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 郭佩宜, 王宏仁主編,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參考*

  • *洪伯邑主編,2021,《田野敲敲門: 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Howard S. Becker著,郭姿吟、呂錦媛譯,2009,《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臺北:群學。
  • *Alford, Robert R.著,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新北:群學。
  • *嚴祥鸞編,2015,《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2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50.00% 
其它說明: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宗教傳統就隱隱約約地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某些隱而未現的角色。而我們也在生命旅程的各種情境中,從懞懞懂懂到朗朗然然,開始走上自我探尋信仰實踐與生命終極價值的道路。
而宗教與自我的關係是什麼?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宗教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我們又如何看待宗教在當代世界中的發展趨勢?
這門宗教社會學的課程,在課程的上半部,將引介從古典社會學家到當代重要宗教社會學家的經典宗教社會學作品,透過一窺西方宗教社會學者如何探索現代人、現代社會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反思宗教之於個人生命與整體社會的深刻意義。
至於在課程的下半部,則將閱讀有關台灣宗教變遷趨勢的最新宗教社會學研究作品,探索台灣社會的多元宗教現象,尤其是佛教、民間信仰、與基督宗教這三個主要的宗教信仰類別,反思宗教與現代性、宗教與全球化,以及宗教與日常生活之重要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
期待修課同學可以藉由這門課程,一方面深刻反思自我的信仰歷程,另外一方面也從課程中發掘出重要且開創性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體驗做為宗教社會學研究者能為一己生命所帶來的嶄新視野。
授課教師:

劉怡寧

學習目標:

本課程希望達到以下五項目標:

  • 一、建立宗教社會學的理論思考框架
  • 二、培養對多元宗教的客觀認識與研究視野
  • 三、對當代重要的宗教現象保持社會學視野的敏銳觀察
  • 四、深入反思宗教與現代性的複雜關係
  • 五、透過宗教社會學的視野,反思生命歷程中的自我信仰與實踐
課程內容: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宗教傳統就隱隱約約地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某些隱而未現的角色。而我們也在生命旅程的各種情境中,從懞懞懂懂到朗朗然然,開始走上自我探尋信仰實踐與生命終極價值的道路。

而宗教與自我的關係是什麼?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宗教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我們又如何看待宗教在當代世界中的發展趨勢?

這門宗教社會學的課程,在課程的上半部,將引介從古典社會學家到當代重要宗教社會學家的經典宗教社會學作品,透過一窺西方宗教社會學者如何探索現代人、現代社會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反思宗教之於個人生命與整體社會的深刻意義。

至於在課程的下半部,則將閱讀有關台灣宗教變遷趨勢的最新宗教社會學研究作品,探索台灣社會的多元宗教現象,尤其是佛教、民間信仰、與基督宗教這三個主要的宗教信仰類別,反思宗教與現代性、宗教與全球化,以及宗教與日常生活之重要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

期待修課同學可以藉由這門課程,一方面深刻反思自我的信仰歷程,另外一方面也從課程中發掘出重要且開創性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課題,體驗做為宗教社會學研究者能為一己生命所帶來的嶄新視野。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 釋聖嚴,2015,《比較宗教學》。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 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 齊偉先等著,《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修身、修心、修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禪修有著千年以上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如今看來,她貌似古老,但仍具備其時代性,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與反思的互動歷程,探討禪修在追尋生命意義與智慧中予時俱進的語境與內在歷程。
單元簡介:
1.以法鼓山禪修方法為經驗主體。
2.檢視日常生活中的心性變化,並作記錄。
3.課堂中之反思與對話。
授課教師:

釋果光

學習目標:

1.覺察禪修歷程中心性之變化,以了解禪修中之轉化與超越。 

2.就心性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以深化自我認識。 

3.藉由生命反思,進而領悟禪修困境中之自我轉化之可能性。 

4.自我超越之可能性是無需預期的。

課程內容:

修身、修心、修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禪修有著千年以上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如今看來,她貌似古老,但仍具備其時代性,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與反思的互動歷程,探討禪修在追尋生命意義與智慧中予時俱進的語境與內在歷程。

單元簡介: 

1.以法鼓山禪修方法為經驗主體。 

2.檢視日常生活中的心性變化,並作記錄。

3.課堂中之反思與對話。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上課報告教材:書籍頁數為法鼓全集網路版頁數

1. 默照禪法

 1.1 聖嚴法師等,《牛的印跡》第八章。

 1.2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1.3 聖嚴法師,《如月印空》。(optional)

 1.4 聖嚴法師,《無法之法》。(optional)

 1.5 聖嚴法師,「禪修菁華集:默照」(參考)

2. 觀音法門

 2.1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觀音法門的真實義涵〉~〈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p23-48。

 2.2 聖嚴法師,《觀音妙智》:〈導讀〉p.5-10、〈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p.19-48;p.250-252。

3.話頭禪法

 3.1 聖嚴法師等,《牛的印跡》第六、七章。

 3.2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3.3 聖嚴法師,《虛空粉碎》。

 3.4 聖嚴法師,「禪修菁華集:公案‧話頭」(參考):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minar: Meditation and Life Reflection (Advanced):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 修過111學年度上學期「禪修與生命反思」課程;或已有禪學、禪修基礎經老師同意者。

2. 願意持續填寫自我覺察/反思紀錄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筆電、投影機

方墊、蒲團、毛巾、引磬、小魚、香板 

儒家思想將「道」放在人我關係中,透過仁義禮智的實現,以掌握和諧關係的對應之道,而藉以安頓生命。至於老莊思想則是將人直接連結於天地宇宙根源之道,先從天人關係之純粹原初連結,進而自然影響人類與其他萬物的關係;只有「悟道者」才能體現人我之真正和諧關係。儒道思想會通課程在看見及發現自己被形塑的儒家式的價值認知系統,再從道家思想的後設反思,開展出「關係對應之道」的其他可能,目的在化解人我關係的緊張與衝突,以達到存有關係的「用心若鏡」、「勝物不傷」的理想。分成「親密關係」、「成長關係」、「上下關係」及「時空關係」四個主題加以比較詮解。
授課教師:

蕭麗芬

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在於使學生藉由孔孟老莊思想探討其「關係的對應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以「覺察體驗單」及「哲學諮商單」之方法,實踐所理解的老莊思想,使學生能夠轉化生命經驗為生命智慧,並且在「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路徑中,開始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的哲學諮商師,進而影響他人。

課程內容:

儒家思想將「道」放在人我關係中,透過仁義禮智的實現,以掌握和諧關係的對應之道,而藉以安頓生命。至於老莊思想則是將人直接連結於天地宇宙根源之道,先從天人關係之純粹原初連結,進而自然影響人類與其他萬物的關係;只有「悟道者」才能體現人我之真正和諧關係。儒道思想會通課程在看見及發現自己被形塑的儒家式的價值認知系統,再從道家思想的後設反思,開展出「關係對應之道」的其他可能,目的在化解人我關係的緊張與衝突,以達到存有關係的「用心若鏡」、「勝物不傷」的理想。分成「親密關係」、「成長關係」、「上下關係」及「時空關係」四個主題加以比較詮解。

參考書目:

必讀書目: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遠流。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遠流。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上中下篇)。聯經。

參考書目: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空大。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立緒。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東大。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漢光。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業強。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聯經。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商務。/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中國人文詮釋學。學生。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5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on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Ⅱ):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簡報系統 

1.選定研究主題。
2.每週提出文獻閱讀之整理與省思。
3.定期提出整合性報告。
4.期末以成果導向發表。
備註:此為學位論文指導課程。 論文課的老師有:釋果暉一學分,楊蓓二學分。
授課教師:

釋果暉、楊蓓

學習目標:

  1. 討如何以學術研究增進生命教育之深度。
  2. 進學生在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文獻解讀與研究詮釋上的能力。
課程內容:

  1. 選定研究主題。
  2. 每週提出文獻閱讀之整理與省思。
  3. 定期提出整合性報告。
  4. 期末以成果導向發表。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視個人研究主題而定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pecial Topics of Life Educ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論文研究之指導學生為主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1.籍由閱讀和過往修行經驗,探討自我轉化之歷程
2.就心識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
3.延伸修行之統整歷程,擴大生命視野。
備註: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
授課教師:

楊蓓

學習目標:

佛教修行有著數千年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討論與反思的互動,探討修行在追尋生命智慧中自我轉化的內在歷程。

課程內容:

1.籍由閱讀和過往修行經驗,探討自我轉化之歷程

2.就心識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

3.延伸修行之統整歷程,擴大生命視野。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1.踏上心靈幽徑 Jack Kornfield 台北:張老師文化,2008

2.禪與悟 聖嚴法師 著 法鼓文化 2016

3.智慧的心 Jack Kornfield 台北:張老師文化2010

4.覺醒風 John Welwood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Cultiv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已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及碩二以上之同學。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了解老年安寧療護課程、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議題、台灣長照體系現況與發展、社區居家安寧與整合性照護、生命末期倫理及法律社會議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本土化靈性照顧與臨床佛學等議題,因課程需要,於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第九講堂上課。
授課教師:

蔡兆勲

學習目標:

了解台灣安寧與老年關懷相關議題。

課程內容:

了解老年安寧療護課程、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議題、台灣長照體系現況與發展、社區居家安寧與整合性照護、生命末期倫理及法律社會議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本土化靈性照顧與臨床佛學等議題,因課程需要,於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第九講堂上課。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10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Hospice and Caring for the Elderl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