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提行論》BodhicaryAvatAra,是約活躍於八世紀前半的印度佛教之中觀思想家寂天CAntideva這位論師所作的一本非常膾炙人口的佛教名著。全書採詩歌形式,以<菩提行>為主題,處處流露感人肺腑的宗教情操。根據西藏傳承,於印度,針對寂天這部作品而寫成的注釋書,多達一百多本!由此不難窺見本書在印度被重視及廣為流傳之一斑。不過,這麼多的注釋中,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十本左右,且多被收藏在西藏大藏經中。其中,以梵文的形式流傳至今的,唯有约活躍於十一世紀的智作慧PrajJAkaramati論師所作的《入菩提行論細疏》BodhicaryAvatAra-paJjikA。這部注解,是諸注釋書中,現存唯一的梵語原典,且全文是用非常典雅流暢的梵語所寫成(案:未必所有的梵語文獻都用合乎古典梵語文法的文章寫成),對想要奠定梵語佛教文獻解讀能力者,可說是非常理想的教材。因此,本課程前半將以《入菩提行論》第九章〈智慧品〉、特別是第15~38偈頌以後關於「諸法唯識」「心如何見心(自證)」等之閱讀為主題;課程後半,擷取《入菩提行論細疏》第 18偈頌以下關於「心如何見心(自證)」之長行注釋之部分進行研讀,期增進學生對梵語論書散文句型之練習及句型構造之掌握。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釋見弘

學習目標:

(1) 了解印度佛教中觀學派二種真理,也就是關於二諦說的核心思想。

(2) 確立並強化對梵語文法知識之整體性理解及運用。

(3) 熟悉梵語詩頌及散文句型的表達形態,培養研讀梵語原典之進階能力。

(4) 熟悉梵語論書對於議論主題的基礎形式和常見生字與構句。

課程內容:

《入菩提行論》BodhicaryAvatAra,是約活躍於八世紀前半的印度佛教之中觀思想家寂天CAntideva這位論師所作的一本非常膾炙人口的佛教名著。全書採詩歌形式,以<菩提行>為主題,處處流露感人肺腑的宗教情操。根據西藏傳承,於印度,針對寂天這部作品而寫成的注釋書,多達一百多本!由此不難窺見本書在印度被重視及廣為流傳之一斑。不過,這麼多的注釋中,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十本左右,且多被收藏在西藏大藏經中。其中,以梵文的形式流傳至今的,唯有约活躍於十一世紀的智作慧PrajJAkaramati論師所作的《入菩提行論細疏》BodhicaryAvatAra-paJjikA。這部注解,是諸注釋書中,現存唯一的梵語原典,且全文是用非常典雅流暢的梵語所寫成(案:未必所有的梵語文獻都用合乎古典梵語文法的文章寫成),對想要奠定梵語佛教文獻解讀能力者,可說是非常理想的教材。因此,本課程前半將以《入菩提行論》第九章〈智慧品〉、特別是第15~38偈頌以後關於「諸法唯識」「心如何見心(自證)」等之閱讀為主題;課程後半,擷取《入菩提行論細疏》第 18偈頌以下關於「心如何見心(自證)」之長行注釋之部分進行研讀,期增進學生對梵語論書散文句型之練習及句型構造之掌握。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參考文獻:

三、現代翻譯、研究:

(i): 金倉圓照:《悟りへの道》,京都: 平楽寺書店,1965。

(ii): 釋如石:《入菩薩行導論譯註》,臺北: 藏海出版社,1994。

(iii): Peter R. Oldmeadow:A Study of the Wisdom Chapter (PrajJApAramitAPariccheda): of the BodhicaryAvatArapaJjikA of PrajJAkaramati.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4.(此資料由授課教師提供)

(iv): Ernst steinkellner:CAntideva Eintritt in das Leben zur Erleuchtung (BodhicaryAvatAra):.München, 1997.

(v): Kate Crosby & Andrew Skilton:The BodhicaryAvatAra / CAntideva.Oxford, New York, 1996. 

※其他參考資料(References)視需要由授課教師另行提示。


上課用書:

 一、梵文原典:

(i):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PrajJAkaramati’s commentary to the BodhicaryAvatAra of CAntideva.Bibliotheca Indica, 1901. 

(ii):P. L. Vaidya:BodhicaryAvatAra of CAntideva with the commentary PaJjikA.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 12, 1960. 

(iii):Akira Saito:A Study of the Dun-huang Recension of the BodhisattvAvatAra. A Report of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rach (C):, 2000.

二、必備工具書:

◎(i): M.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網路版即可

(ii): J. S. Speijer:sanskrit syntax.Delhi, 1998.

(iii): 辻直四郎: 《サンスクリット文法》,東京: 岩波書店,1974。

(iv): W. D. Whitney:Sanskrit Grammar.Delhi.

 (v): K. V. Abhyankar:a dictionary ofsanskrit grammar.Gaekwad’s Oriental Series, Baroda, 1986.

(vi): V. S. Apte: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有印度本和日本臨川書店本)

※其他參考資料(References)視需要由授課教師另行提示。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7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1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15.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Readings in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I):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有一年以上梵語學習經驗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電腦

本課程旨在綜合系統地研討自六世紀中期至七世紀末,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兩大學派——中觀學派(Madhyamaka)和瑜伽行唯識學派(Yogacara,Vijiaptimatravada)之間所發生的教理上的爭議。雖然是以六七世紀,也就是唯識學與中觀學的成熟期之思想為課程重點,但也會涉及唯識初期的瑜伽行派,如於《瑜伽師地論》等相關文獻中的觀點,另外也會略涉中國方面對於雙方的論爭的記述。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蔡伯郎, 釋見弘

學習目標:

本課程旨在綜合系統地研討自六世紀中期至七世紀末,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兩大學派——中觀學派(Madhyamaka)和瑜伽行唯識學派(Yogacara,Vijiaptimatravada)之間所發生的教理上的爭議。雖然是以六七世紀,也就是唯識學與中觀學的成熟期之思想為課程重點,但也會涉及唯識初期的瑜伽行派,如於《瑜伽師地論》等相關文獻中的觀點,另外也會略涉中國方面對於雙方的論爭的記述。

印度方面的中觀派與瑜伽行派的爭議,是在唯識思想被無著(約西元4~5世紀)和世親(約西元400-480年)系統化之後才真正浮現。這場爭議的始動者是中期中觀派的清辨(約西元500-570年)。清辨在自己的著作中嚴厲批評了瑜伽行派的教理。活躍於同時代的唯識學派的護法(公元530-561年?)和安慧(公元510-570年?)則對清辨進行了反駁。之後,中觀派的月稱(約西元600-650年)再次詳細批評了瑜伽行派的教義,但於此則看不到唯識學派對此做出反駁。隨後,寂天(約西元650-700年)在他自己的著作中也展開對於唯識學派的自證分的批判,至此,兩派的爭議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展開的,是兩派思想的開始進行融合,並於此開啟了佛教思想史上的新的時代。

課程除了講授、研讀資料、討論之外,並將於學期末,針對假必依實、假必依假等議題,進行小組辯論。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一): 研究論文 (下列論文幾乎在網站輸入論文名稱即可找到對應內容,故不詳列刊載等資訊):

一、Malcolm David Eckel: Bhāviveka and His Buddhist Opponents: Chapters 4 and 5 of the Verses on the Heart of the Middle Way (Madhyamakahrdayakarikah): with the Commentary Entitled the Flame of Reason (Tarkajvala):^

二、淺 野 秀 夫:  <般若経から『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解深密経』への空性思想の展開>。 ( http://echo-lab.ddo.jp/Libraries/%E5%A4%A7%E6%AD%A3%E5%A4%A7%E5%AD%A6/%E5%AD%A6%E4%BD%8D%E8%AB%96%E6%96%87/(32635%E7%94%B2%E7%AC%AC97%E5%8F%B7):%20%E6%B7%BA%E9%87%8E%E7%A7%80%E5%A4%AB%E3%80%8C%E8%88%AC%E8%8B%A5%E7%B5%8C%E3%81%8B%E3%82%89%E3%80%8E%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3%80%8F%E8%8F%A9%E8%96%A9%E5%9C%B0%E3%80%81%E3%80%8E%E8%A7%A3%E6%B7%B1%E5%AF%86%E7%B5%8C%E3%80%8F%E3%81%B8%E3%81%AE%E7%A9%BA%E6%80%A7%E6%80%9D%E6%83%B3%E3%81%AE%E5%B1%95%E9%96%8B%EF%BC%88%E6%9C%AC%E6%96%87%EF%BC%89%E3%80%8D.pdf):

三、吉村誠:   <中国の文献に見られる瑜伽行派と中観派の論争>。 http://repo.komazawa-u.ac.jp/opac/repository/all/37657/rbb048-08-yoshimura.pdf

四、Paul Hoornaert: <「空性」 の理解 をめぐる中観 と唯識の対立>。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ibk1952/43/1/43_1_358/_pdf/-char/ja

五、林恕安:   <從三性的批判談清辨對無分別智的主張>。

六、Paul Hoornaert: <インド大乗仏教思想の研究-中観派と瑜伽行派の論争>。

七、金俊佑: <中辺分別論における空性の研究>。   https://archives.bukkyo-u.ac.jp/rp-contents/HB/A101/HBA1011L001.pdf

八、 田村昌己: <バーヴィヴェーカの瑜伽行派学説批判>。file:///C:/Users/hong4/Downloads/Ann-ResProjCent-CompStudLogic_8_263.pdf

(二): 原典資料

一、《入中論》

二、入菩薩行論與智作慧論師的細疏(日文與梵文):

三、《瑜伽師地論》

四、《解深密經》

(三): 其他參考論文

一、高橋晃一: <『菩薩地 』と『二万 五千頌 般若』 における nir-/anabhilapyata>。

二、: <離言(nirabhilāpya): の思想背景>。

三、趙東明:   <從《瑜伽論記》析論〈真實義品〉「離言自性」的語言哲學及對「說一切有部」語言觀的批判>。

四、趙東明:  <析論《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 對「空」的批判與詮釋: 兼論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及遁倫《瑜伽論記》的觀點>。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7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1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15.00%
其它說明: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一、有大乘佛法基礎知識者,特別是關於中觀和唯識具有基礎知識。

二、最好對於梵文也有基礎知識。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分析巴利經文的解讀,並與相對應的漢譯經典對讀。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莊國彬

學習目標:

對於巴利經文的解讀與文獻,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莊春江工作站:優陀那Udana

https://agama.buddhason.org/Ud/index.htm

英譯本:Peter Masefield trans. Udana. PTS, 1994.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5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Reading in Pali Buddhist Texts (IV):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具有基本巴利文法,能初步解讀巴利經文。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