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不開放旁聽
- 教師: b06003 江玥慧
江玥慧
1.瞭解企業相關之數位科技基本觀念及其背景與本質
2.透過實作共學熟悉數位科技之操作
3.從社會企業案例探討數位科技的應用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課同學瞭解當代數位科技的基本觀念及其背景與本質,進而能從社會企業案例中探討數位科技的應用,增進對科技在社會企業中應用的洞察力。學生亦將透過科技實作共學來熟悉數位科技,並使用這些科技與同儕協同合作完成案例探討報告,以增進對數位科技應用之實作力。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齋藤昌義 著 (陳識中 譯):(2023)。圖解IT大全:掌握數位科技趨勢,透視未來商業模式的148個關鍵。台灣東販出版社。
2.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數位科技組 (2023)。未來數位科技活用大全:從AI協作、程式設計、資訊安全到大數據分析。博碩出版社。
3.文淵閣工作室(2022):。專家都在用的Google最強實戰:表單、文件、試算、簡報、遠距與線上會議。碁峰出版社。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Social Enterpris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投影機、麥克風、白板、Moodle
同學請自備筆電
備註:隔週日上課;不開放旁聽
- 教師: b12008 許永河
許永河
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探討如何在「資源有限」的限制條件下,以效率的方式支配所得與支出,,追求消費「效用」或滿足最大化的目標。幸福,是以消費水準高低來衡量,而所得水準越高,消費能力也越高,因而滿足水準或幸福感也可以提高。此外,個人消費不僅帶來自身滿足感的提高,也導致社會總需求增加,進而帶來國民產出及國民所得水準提高,其結果是帶來社會整體幸福感的提升。傳統經濟學以追求所得水準或 GDP 的提高,作為提升欲望的滿足及幸福水準的手段,卻不關心總產出的提高是用何種方式達成?總產出是如何分配使用?更不關心無止盡地追求總產出的成長,其結果會將人類社會帶到何處的問題。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追求物質生活成長的結果,是當代世人所見的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地球暖化、貧富不均等問題。針對長期追求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諸多問題,過去幾十年人類社會開始反思,希望在維持生活水準的同時,達到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人類的生活固然離不開維生的物資,但物質欲望的滿足充其量僅是最底層的生活滿意而已,幸福則是來自更上層的情意與精神生活的平安與和諧。人類社會的幸福經濟生活,需要新的經濟思維,作為生活幸福維持與生態永續發展實踐的南針。本課程內容,先從傳統經濟學的觀念介紹與反思開始,進而討論幸福的意義、幸福指標,以幸福感的決定因素。在世間幸福觀念介紹之後,進一步介紹晚進「佛教經濟學」的發展。本課程最後介紹佛法的幸福觀,包括佛法對世間與人生的看法,生活中心靈平安的練習,以及如何在世俗經濟生活中,維持長遠的幸福感,建立心靈、社會與自然環境生態永續的「人間淨土」。
上課教材(Texts);
1.UND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undp.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gad_source=1&gclid=Cj0KCQiAwbitBhDIARIsABfFYIIzvi6TXXqgIBml4DLRiyHMaBefNkeqh-zrMayLvl2guNqW_N1Qc2MaAi14EALw_wcB
2.Brown, Clair, and Laszlo Zsolnai. BUDDHIST ECONOMICS: AN OVERVIEW. Society and Economy: Journal of the 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 vol. 40, no. 4, Dec. 2018, pp. 497+. Gale Academic OneFile, link.gale.com/apps/doc/A566401672/AONE?u=googlescholar&sid=bookmark-AONE&xid=3c86b6d1. Accessed 22 Jan. 2024.
上課用書:
1. 聖嚴法師 著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台北:法鼓出版社。2004年。
2. 聖嚴法師 著《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四版);。 台北:法鼓出版社。2016年。
3. 釋果光《心靈環保經濟學》。台北:法鼓出版社。
4. 許永河 (2023);.〈消費與永續發展:探討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對當代永續發展與經濟生活之意義〉,《聖嚴研究》(半年刊)。出版中。台北: 法鼓文化。
5. 許永河 (2022);.〈經濟富足與心靈安樂—「心靈環保」、廠商經濟行為與永續發展〉,《聖嚴研究》第十五輯(半年刊)。頁247-307。台北:法鼓文化。
6. 許永河 (2020);.〈經濟富足與心靈安樂〉─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思想對「佛教經濟學」理論之啟示,《聖嚴研究》第十三輯 (半年刊)。頁123-223。台北:法鼓文化。
7. 許永河 〈宗教信仰、社經因素與幸福感:佛教的幸福觀〉,《聖嚴研究》第十二輯 (半年刊),2019年8月,頁327-396。台北:法鼓文化。
8. 許永河 〈幸福社會的經濟幸福 ─ 佛教的幸福經濟學〉,《聖嚴研究》第九輯 (半年刊),2017年11月,頁51-112。台北:法鼓文化。
9. 許永河 《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經濟生活100問》,2017年12月。台南市:成大出版社。
10. 李文昭 譯 《寂靜的春天》,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原著 Rachel Carson(1962).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ambridge, Mass.: Riverside Press.);
11. 李華夏 譯 《小即是美》。台北市:立緒出版公司(2019年)。(原著Schumacher, E.F (1973);. 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London: Abacus. 翻譯版為Harper Perennial; Reprint edition, October 19, 2010。)
12. 高一中 譯 《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訂版》。台北市:臉譜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原著 Meadows, Dennis and Randers, Jorgan (2004);. The 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 London: Routledge.)。
13. 梁永安 譯 《多少才算夠?》。台北市:立緒出版公司(2012年)。原著(Payne, Richard (ed.); (2010);. How Much Is Enough? Consumerism, Buddhism,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4. Brown, Clair (2017);. Buddhist Economics: An Enlightened Approach to the Dismal Science. Bloomsbury Press, Feburary 2017.
15. Easterlin, R.A. (1974);.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David, R. and Reder, R. (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6. Payutto, Ven. P.A. (1994);. Buddhist Economics: A Middle Way for the Market Place. Bangkok: Buddha dhamma Founda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urbandharma.org/pdf/Buddhist_Economics.pdf
17. Zsolnai, L. (2007);. Western economics versus Buddhist economics. Society and Economy. 29. 145-153. 10.1556/SocEc.29.2007.2.2.
18. Brown, Clair & Zsolnai, L. (2018);. Buddhist economics: An overview. Society and Economy. 40. 497-513. 10.1556/204.2018.40.4.2.
19.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1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6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Economic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佛法與經濟學的跨領域研究有興趣者;曾修習經濟學原理或佛法概論課程者猶佳。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
(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備註:1.隔週六上課 2.不開放旁聽
- 教師: b11016 劉怡寧
- 教師: b12017 黃健群
劉怡寧, 黃健群
1. 認識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2. 探索多元質性研究方法
3. 反思「好研究,怎麼做?」
4. 設計符合個人生命關懷的研究計畫
這門研究方法課程,主要在介紹社會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導引修課的學生能夠設計出一份從個人關懷出發,回應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課題的研究計畫或是個案探討。
課程的設計相當重視實作性,我們將以Thomas S.Mullaney與 Christopher Rea所著的《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為主要的教材,逐步引導修課同學完成一份回應個人關懷的研究計畫書。課程的主題包括探尋符合個人關懷的研究主題、進入研究的場域來進行資料蒐集,以及認識多元的研究方法,並進行切合研究主題的研究方法設定。此外,有關研究倫理與研究寫作的生命反思也探討之列。
為什麼要學習做研究?因為研究的技藝事實上也是生命的技藝,我們將從探討研究方法的過程中,反芻個人的關懷、探索研究對象的生命情境,透過深具生命反思的研究歷程,提升一己的生命視野、開闊生命的廣度,從而對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雷勤風(Christopher Rea):著,2023,《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臺北:麥田。
Earl Babbie著,202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雙葉書廊。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延伸參考教材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謝國雄等著,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郭佩宜, 王宏仁主編,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左岸文化。
Jeong-Hee Kim著,張曉佩, 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Understanding Narrative Inquiry: The Crafting and Analysis of Stories as Research)。台北:心理。
洪伯邑主編,2021,《田野敲敲門: 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Howard S. Becker著,郭姿吟、呂錦媛譯,2009,《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臺北:群學。
Alford, Robert R.著,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新北:群學。
嚴祥鸞編,2015,《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minar in Research Method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核心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本課程由劉怡寧與黃健群兩位老師合授。
從基本研究方法與企業案例探討兩方面來進行授課。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