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自我檢視與反思,探索助人在生命開展歷程中的現象,以為行菩薩道的基礎。
備註: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或「諮商與輔導專題」課程。
Teacher:

楊蓓

Object:

1. 回顧並反思修行和助人的歷程。

2檢視自我與他者的界限。

3. 如何在修行與助人之間自利利他。


Content:

藉由自我檢視與反思,探索助人在生命開展歷程中的現象,以為行菩薩道的基礎。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 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心靈工坊。

2. 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心靈工坊。

3. 懂得的陪伴,心靈工坊。

4. 其他。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 Cultivation in Helping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或「諮商與輔導專題」課程。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介紹成年人性格發展困境與出路的理論知識與體驗。
Teacher:

翁開誠

Object:

認識成人的性格發展。

Content:

介紹成年人性格發展困境與出路的理論知識與體驗。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上課用書:

1.劉國彬等譯(1997),榮格自傳,張老師文化。

2.Fromm著,劉宗為譯(2015). 逃避自由。木馬文化。

3.余英時(1992),自我的失落與重建,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民,207-217。

4.余英時(1992),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民,167-205。

5.Smith, H. (1998):.  四聖諦、八正道。於Smith著:人的宗教。132-149。

6.成中英(1986),邁向和諧化的辯證觀,於成中英著:知識與價值,三民,3-40。

7.馮友蘭(1997),人生的哲理,生智。13-45。

8.杜維明(1992),儒家的成人觀,於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聯經,49-78。

9.唐君毅(1989/1944),自我生長之途徑,於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學生,171-235。

10.李澤厚(2002),心理本體與樂感文化。於李澤厚著:歷史本體論,香港:商務,83-127。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5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Adul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本校學生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本堂課除了介紹生命創傷、失落、成癮與復原等概念外,同時也會透過課堂交流、閱讀、經驗分享、演練、討論…等來培養學生復原力。
Teacher:

郭文正

Object:

1.了解創傷、失落、成癮的基本概念及對人生命的影響。 

2.了解常見的創傷、失落事件與歷程,說明創傷失落如何影響到成癮行為。

3.說明復原力的觀念,及如何運用復原力進行生命創傷、失落或成癮之議題,減少自我生命敗壞或促進生命品質。

4.培養學生關注自我與他人生命創傷、失落、成癮的覺察能力與實踐能力。留意性別因素對生命創傷與復原上的影響。


Content:

本堂課除了介紹生命創傷、失落、成癮與復原等概念外,同時也會透過課堂交流、閱讀、經驗分享、演練、討論…等來培養學生復原力。課程初期將進行自我肯定與自我欣賞訓練,以培養學生之復原力。此外,為協助學生體驗復原力,課程將有大量的敘說或體驗式活動,並營建安全的分享氛圍。課程內容安排:1.輪流由同學帶一個療癒小物(手作、照片、歌曲、卡片、紀念物…):並介紹小物對你的幫助與相關的經驗(佔10%)。2.書寫療癒與祝福小卡。3.書寫個人活動單(15%)。4.課堂分組活動討論(10%)。5.課堂內容授課。6.小組課程主題內容分享(10%)。7.個人(中文或英文1篇)期刊論文分享(10%)。課堂也將視學生的學習情況滾動式的調整課程內容或進行教材補充。期中將進行主題影片探討與欣賞,學生需繳交心得1篇(20%);期末需繳交課堂學習總報告1篇(內含1.療癒小物給我的影響。2.過往生命中3個以上從生命低谷爬升的經驗。3.本學期的課程收穫與建議。)(25%)。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Van der Kolk, B. (2019)。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劉思潔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15)

2.郭強生(2017)。何不認真來悲傷。天下文化。

3.Corr, C.A., & Balk, D. E.(2001)。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吳紅鑾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4.Kubler-Ross, E.,& Kessler, D.(2008)。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聲的最後對話(張美惠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5.吳念儒、王盈彬、王明智、陳瑞君、蔡榮裕、彭奇章、陳建佑、魏與晟、劉又銘(2021)。「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無境文化。

6.Cyrulnik.B.(2016)。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謝幸芬、林德佑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9)

7.陳家雯(2003)。創傷之後的成長或抑制心理歷程: 以藥物成癮者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高詩傑(2018)。一位性成癮者生命故事之敘說研究。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9.Worden, J. W.(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01)

10.Mate,G.(2020)。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沈迷於毒品、菸癮、酒癮、工作或是古典音樂唱片,某種程度的強迫症、焦慮、執意,都可能是成癮(高子璽譯)。新自然主義。

11.Rothschild, B.(2021)。身體記得:創傷及創傷治療的心理生理學。(謝麟兮譯)生命之道。    

12.老師與學生上網搜尋的期刊資料。


網路資源:

1.反毒大本營(https://antidrug.moj.gov.tw/mp-4.html)


上課用書:

 書籍、簡報、影片、活動單、網路資源


上課用書:

1.Van der Kolk, B. (2019)。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劉思潔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15)

2.郭強生(2017)。何不認真來悲傷。天下文化。

3.Corr, C.A., & Balk, D. E.(2001)。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吳紅鑾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4.Kubler-Ross, E.,& Kessler, D.(2008)。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聲的最後對話(張美惠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5.吳念儒、王盈彬、王明智、陳瑞君、蔡榮裕、彭奇章、陳建佑、魏與晟、劉又銘(2021)。「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無境文化。

6.Cyrulnik.B.(2016)。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謝幸芬、林德佑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9)

7.陳家雯(2003)。創傷之後的成長或抑制心理歷程: 以藥物成癮者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高詩傑(2018)。一位性成癮者生命故事之敘說研究。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9.Worden, J. W.(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01)

10.Mate,G.(2020)。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沈迷於毒品、菸癮、酒癮、工作或是古典音樂唱片,某種程度的強迫症、焦慮、執意,都可能是成癮(高子璽譯)。新自然主義。

11.Rothschild, B.(2021)。身體記得:創傷及創傷治療的心理生理學。(謝麟兮譯):生命之道。    

12.老師與學生上網搜尋的期刊資料。


網路資源:

1.反毒大本營(https://antidrug.moj.gov.tw/mp-4.html)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5.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Psychological Trauma, Loss, Addiction and Recover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書籍、簡報、影片、活動單、網路資源

人在社會關係中,因「權力的不對等」,呈現了「生命的不平等」,更突顯了「性別的不平等」。華人文化以儒家思想核心之上下尊卑的傳統思維中,人我關係中性別不平等現象往往加劇其困境;道家思想以天道自然的主張,對儒家提出反思及批判,或許可以為現代社會提出解決的可能性。
本課程從儒道兩家思想對於「性別」及「關係」文本,疏理其價值根源及理論系統,試圖開展出「性別平等關係」的可能性。主題一釐清在傳統文化中「不平等」之建構過程,主題二在回歸生命本質以化解不平等的價值分別,主題三從儒家、主題四從道家,試圖疏理出如何建立一個差異、多元且平等的關係狀態,並透過課後覺察體驗作業,實踐「同理與尊重」之理念認知於日常生活,以達「性別平等」之真正健康關係。
Teacher:

蕭麗芬

Object:

()啟發學生省思生命意義,安頓自我之價值,培養獨立完整人格提昇心靈品質

()加強學生生活實踐之精神消解人我之制約擔負人際關懷責任以參與社會實踐

()養成學生統整分析之習慣建立思辨之能力享受學習無窮樂趣以促進研究能力

Book:

必讀書目: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遠流。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遠流。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上中下篇)聯經

 

參考書目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空大。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立緒。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東大。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漢光。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業強。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聯經。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商務/《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中國人文詮釋學》,學生。


Grading:

()上課成績30%:上課參與度(出席、準時、提問、分享等)

1.預習上課文本  2.上課分享「覺察體驗單」 或「哲學諮商單

()平時作業成續40%:每週繳交「覺察體驗單」 及「哲學諮商單」文字檔,傳至tina0216@dila.edu.tw

()期末報告成績30%1.上台報告15% 2.文字呈現15%(以全學期之「文本」、「課後覺察練習」及「哲學諮商單」)為底本,作7000字以上有主題脈絡的系統性論述)

一、藉由孤獨視角切入,與各種生命課題對話,以增加意義的深廣度。
二、整合生命感知,藉「觀」修心。
三、銜接禪法與生命課題的轉化。

備註:已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或"修行與自我轉化"課程之學生,不開放旁聽。
Teacher:

楊蓓

Object:

由生命歷程中的體驗,藉由孤獨心理學的知識架構,轉化生命感知,進而與禪法修行對話,以自我修煉。

Content:

一、藉由孤獨視角切入,與各種生命課題對話,以增加意義的深廣度。

二、整合生命感知,藉「觀」修心。

三、銜接禪法與生命課題的轉化。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一、孤獨,知英文化。

二、孤獨世紀末,立緒文化。

三、成為一個人,左岸文化。

四、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

五、動靜皆自在,法鼓文化,92-107頁

六、空谷幽蘭,當代中國出版社。

七、巨浪洄瀾,法鼓文化。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fe Issues and Integr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已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或修行與自我轉化課程之學生。

不開放旁聽。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1.經由閱讀相關文獻及課堂報告,討論以了解敘事研究及生命敘事。並經由實務之敘說及書寫的活動,探究自身的生命。
2.課程中會以團體互動方式,敘說及傾聽彼此的生命故事,透過講話,反映及省思,覺察自身之生命故事,使我們能在學習者的敘事交會的過程中,辨別及轉化。
3.能夠在敘事的探究中,統整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視框的重新定位達成自我的追尋,擴大生命之視野,找到新的視角及理解的位置。
備註:學群共同專業選修;社企學程113級「心靈資本」課程模組
Teacher:

丁興祥

Object:

敘事研究興起可溯源自1980 年代社會科學的一種新的典範轉向。「敘事」成了對人類的新的隱喻(metaphor):。人生宛如是個故事。如何理解故事,如何說自己故事,如何聽懂別人所說的故事,成了心理研究的重要主題。而我們的生命賴故事而生。本課程擬透過理解敘事的心理及研究。敘說及書寫自身的生命故事,討論及反思的團體協作,對話,以探究自己的生命故事,期在人生的旅途中,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及自我的轉化。

Content:

1.經由閱讀相關文獻及課堂報告,討論以了解敘事研究及生命敘事。並經由實務之敘說及書寫的活動,探究自身的生命。

2.課程中會以團體互動方式,敘說及傾聽彼此的生命故事,透過講話,反映及省思,覺察自身之生命故事,使我們能在學習者的敘事交會的過程中,辨別及轉化。

3.能夠在敘事的探究中,統整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視框的重新定位達成自我的追尋,擴大生命之視野,找到新的視角及理解的位置。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上課用書:

1.Crossley,M.L,(2004):(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

2.McAdams,D.P,(2019):(隋真譯):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講述過去的故事,決定了你的未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3.Smith, J.A,(2016):(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市:遠流。

4.Kim, Jeong-Hee (2018):(張曉佩、卓秀足譯):。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新北市:心理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1.選定研究主題。
2.每週提出文獻閱讀之整理與省思。
3.定期提出整合性報告。
4.期末以成果導向發表。
備註:限楊蓓老師論文指導學生選課
Teacher:

楊蓓

Object:

1探討如何以學術研究增進生命教育之深度。

2增進學生在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文獻解讀與研究詮釋上的能力。

Content:

1.選定研究主題。

2.每週提出文獻閱讀之整理與省思。

3.定期提出整合性報告。

4.期末以成果導向發表。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上課用書:視個人研究主題而定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pecial Topics of Life Educ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論文研究之指導學生為主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1. 透過教師參與金山分院靈性關懷的經驗,理解此課題的相關理念與實踐。
2. 經由金山分院社區照顧團隊的協同教學,了解相關實務之運作。
3. 經由見習活動,實際參與並回饋反思。
備註: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協同教學
Teacher:

辜琮瑜

Object:

透過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事的社區照顧實例,

了解生命末期及長期照顧個案的學習歷程,

學習並參與相關見習工作,

以對末期安寧照顧、老人長期照護等課題的深入了解。

從相關理念的認知,到實務的參與,

對生命關懷議題得以體踐。

Content:

1. 透過教師參與金山分院靈性關懷的經驗,理解此課題的相關理念與實踐。

2. 經由金山分院社區照顧團隊的協同教學,了解相關實務之運作。

3. 經由見習活動,實際參與並回饋反思。

Book: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自定教材

金山醫院安排之活動介紹

過往照顧個案的簡報分享

安寧照顧理論與實踐相關書籍

Grading: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Other: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ife Caring Practi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對生命關懷實務具備認知之興趣、實際參與之意願者

包括長期照顧、居家安寧、重症等關懷實務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實習(pratic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