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b06017 李婷潔
李婷潔
本課程目標主要有四:幫助同學掌握(1)「風土」概念在鄉村社區創生的內涵與價值;(2)鄉村社區創生的重要議題;(3)日本鄉村社區創生之經驗。
近年來「風土」已成為鄉村發展或鄉村創生的一項新的觀點、策略和工具。因此,本課程以「風土」為視角,以台灣鄉村發展歷史為軸線,帶課堂的同學思考當前鄉村發展、鄉村社區創生的多項重要議題。這些議題包括:食農與有機、在地實踐的必要性與困境、以及農業科技等等。並且,選讀台灣與日本鄉村社區的創生經驗為案例,增進大家對鄉村社區創生的深入理解。課程設計包含三項主題:(1)台灣鄉村發展概述、(2)「風土」作為鄉村社區創生的概念、策略、與實踐之討論、(3)鄉村社區創生的重要議題、以及日本鄉村社區創生的案例。為了讓修課同學能實際觀察鄉村社區在創生時可能面對到的問題,本課程將會安排一次社區參訪,希冀能深化同學對鄉村社區的認識。
本課程的進行方式為同學導讀為主,並輔以教師講授與補充。每週將視實際修課人數安排1位同學(或多位)導讀指定教材,非導讀的同學必須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修課同學需於期末提交一份學期報告。學期成績的計算方式為:(1)課堂參與佔70%;(2)期末報告佔30%。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5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2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minar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完整大綱內容請參考教材內容欄位下的授課大綱檔案)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備註:適合無電腦資訊基礎能力者修課。上課第一周會檢視學生資訊能力,若具有基本的電腦資訊能力者不能選課。
- 教師: b08001 葉玲玲
葉玲玲
1. 讓學生瞭解常用資訊軟體與社群網絡平台的基本知識
2. 讓學生瞭解常用軟體與社群平台的操作與運用技術
3. 讓學生活用資訊軟體並可促進工作效率
透過講授課程、線上自學課程與實務操作,讓學生瞭解電腦基本概論、微軟word、excel、powerpoint、SPSS數據分析於撰寫碩士論文常用功能與操作,以及ChatGPT、google 表單之應用。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2. 王麗琴 編著 OFFICE 2019 學習手冊 全華研究室 出版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al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本課程主要針對資訊軟體操作及運用很不熟悉的同學所設計,因此已經熟練電腦操作及Office軟體者不適合此課程。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筆、筆電
- 教師: b03014 黃信勳
黃信勳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農村對建構永續社會的重要性,透過核心概念、論述與實際案例之說明與參訪,理解「里山倡議」之於永續發展的實踐價值,也讓修習者反思現代主流發展模式的替代可能性,興起投入營造共善的永續農村實踐道路。
就國土比例、維續生態系統服務能量、糧食安全以及農糧生產之環境衝擊等視角以觀,鄉村之於臺灣社會整體之永續性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然而,臺灣農村遭遇嚴峻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問題,已深刻地滯礙其發展,遑論永續,如何謀劃其永續發展之道係臺灣的重大課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此一整合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之國際保育策略,即以鄉村地區為其主要的關注區位,而里山倡議所強調的「保全活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深具永續性的價值,可為農村發展提供重要啟示。爰此,本課程將系統性的介紹生態系服務、農村變遷、循環生態圈,以及根經濟、關係價值等與「創造里山」相關之關鍵概念,並輔以重要案例參訪與主題演講,期能激發修習者對永續農村此一課題的興趣和投入。
上課教材(Texts):
1. 中央研究院(2023)。〈農業政策建議書2.0〉。中央研究院政策建議書網站:https://sec.sinica.edu.tw/archives/1c1c9c0c0df3fec2。
2.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2019): 《生態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網址:https://www.ipbes.net/global-assessment。頁9-47。
3. 趙榮台(2014)。〈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自然保育季刊》第88期,頁4-13。(華藝)
4. 重松敏則(2020)〈里山、里地自然之形成〉&〈里山、里地的變遷〉,收錄於《復原重生吧!里山、里地、里海》,黃世輝等(合譯)。頁2-27。臺北市:開學文化。(學校有)
5. 李光中、夏榮生、陳超仁、王佳琪、林華慶(2018)。〈林務局IPSI案例報告 促進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的建立〉,《台灣林業》,第44卷3期,頁12-21。https://www.forest.gov.tw/0000104/0000520
6. 石芝菁、陳佳慈、羅尤娟(2021)。〈臺灣的國土生態綠網-生態、生活、生產兼顧的保育進行式〉,《台灣林業》,第47卷2期,頁6-8。https://www.forest.gov.tw/0000104/0000541
7. 陳玠廷(2018)。〈「再小農化」的有機實踐:以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計畫為例〉,《台灣鄉村研究》,第13期,頁57-93。(華藝)
8. 古碧玲(2020a)。〈里山 新北市貢寮:復育水梯田讓生態大好〉,《請問里山怎麼走?》。頁98~115。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教師提供)
9. 古碧玲(2020b)。〈里海 新北市卯澳:全村動員齊心重現海角樂園〉,《請問里山怎麼走?》。頁116~135。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教師提供)
10. Ortiz-Moya, F., Kataoka, Y., Saito, O. et al. (2021): “Sustainable transitions towards a resilient and decentralised future: Japan’s Circulating and Ecological Sphere (CES):”. Sustain Sci 16, 1717–1729. (教師提供)
11. Chan KMA et al. (2016):. “Opinion: why protect nature? Rethinking valu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6)::1462–1465. (教師提供)
12. T. Uehara, T. Hidaka, O. Matsuda, R. Sakurai, T. Yanagi, T. Yoshioka (2019): Satoumi: Re-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for sustainabl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coastal zones. People and Nature, 1: 435-441. (教師提供)
13. 藻谷浩介、NHK廣島採訪小組(2018)。〈前言:引薦「里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最先鋒 日本中國山地—由零成本開始的經濟再生,地方復甦〉,收錄於《里山資本主義: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做里山的主人》,林宜佳(譯)。台北市:天下雜誌。頁23~39 & 49~85。(學校有)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atoyama Initiativ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擴音
- 教師: b03014 黃信勳
黃信勳
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能源與氣候變遷的主要議題,使其擁有能源概念以及能源政策知識,期能引發修課同學關心氣候變遷此一攸關永續發展、世代正義與福祉之嚴正課題,以及應對該等挑戰之所需的能源政策思考。
人類文明發展得益於全新世(Holocene)的穩定環境與氣候條件。惟隨著工業革命以降,大量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模式、依賴化石燃料的現代化生活系統,對自然環境帶來巨大的衝擊與壓力。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極端氣候讓能源與環境議題成為世界各國環境治理的核心,以及民間社會關切的重點,而全球氣候變遷對島國台灣的影響較諸其他大陸型國家為烈,台灣自然無法置外於此一趨勢。爰此,發展再生能源與推動永續發展乃為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政策的關懷重點,係邁向一個較為永續的世界與未來所不可或缺者。本課程以全球氣候變遷及其衝擊、高碳能源結構困境以及能源轉型之相關議題,作為講授與研討之主軸。
上課教材(Texts):
1.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從一個地球到一個世界〉,收錄于《我們共同的未來》,頁2-29。臺北市: 台灣地球日出版。
2. McNeill, J. R.(2012)。〈前言:一個揮霍世紀的怪象〉&〈燃料、工具與經濟學〉,《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李芬芳(譯)。頁25~38 & 309~336。台北市:書林。
3. 葉欣誠(2023a)。〈地球,我們的家〉&〈加速暖化:列車駛向何方〉,《地球2.0淨零革命》,頁36~103。臺北市:幸福綠光。
4. 葉欣誠(2023b)。〈創造我們自己的機會〉&〈人類積極求生〉,《地球2.0淨零革命》,頁104~125&301~347。臺北市:幸福綠光。
5. 葉欣誠(2023c)。〈氣候談判是一場權力遊戲〉,《地球2.0淨零革命》,頁139~157。臺北市:幸福綠光。
6. 楊文琪、陳韻如(2022)。〈由氣候正義評估框架探討德國雙邊氣候財務機制〉。《全球政治評論》,第79期,頁27-29+31-67。
7. 葉欣誠(2023d)。〈搭上淨零排放的上升氣流〉&〈邁向新紀元:氣候變遷因應法〉,《地球2.0淨零革命》,頁184~200。臺北市:幸福綠光。
8. 譚偉恩、盧信吉(2023)。〈論公正轉型在氣候治理的理論功能與實際應用〉。《全球政治評論》,第83期,頁83-103。
9. Smil, Vaclav(2020)。〈化石燃料文明〉,《能量與文明》,吳玲玲、李竹(譯)。頁299~355。中國北京:九州。
10. 徐遐生(2014)。〈氣候變遷與永續能源〉,收錄於范玫芳等編《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頁16~30。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11. 黃秉鈞(2014)。〈太陽光電可以替代核電〉,收錄於范玫芳等編《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頁32~46。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12. 戴德炫(2014)。〈綠色能源之風力發電機示範系統〉,收錄於范玫芳等編《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頁49~66。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13. 李佳怡(2023)。〈國際關係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62卷第2期,頁55-89。
14. 陳詩豪(2017)。〈能源安全的意涵、政策與對能源事業的啟示〉,《瓦斯季刊》120期,頁2-17。
15. 高橋哲哉(2014)。〈再論核電犧牲體系〉,《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李依真(譯)。臺北市:聯經。
16. 周桂田(2016)。〈氣候變遷驅動下臺灣能源轉型挑戰〉,周桂田、林子倫(主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頁3-2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7. 林子倫(2016)。〈能源民主的實踐:能源轉型的關鍵課題〉,周桂田、林子倫(主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頁27-40。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8. 徐健銘、周桂田(2018)。〈啟動能源之長程轉型路徑〉,收錄於周桂田、張國暉(編)《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頁13-32。台北市:秀威。
19. 高佩懃、范玫芳(2018)。〈社會 技術轉型與能源治理:從澳洲再生能源政策看臺灣〉,收錄於周桂田、張國暉(編)《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頁33-45。台北市:秀威。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擴音
- 教師: 楊 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