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又仁, 黃文弘, 王經文
學習目標:

學習ESG治理內涵、GRI標準、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自然碳匯TCFD、TNFD等面向的報告與盤點內涵。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建立企業永續與淨零轉型系統觀為學習目標的概論課程。企業永續須了解ESG治理內涵、GRI標準、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自然碳匯TCFD、TNFD等面向的報告與盤點內涵。選課同學可藉由18周課程的學習,搭配指定閱讀文獻、廣泛的文獻閱讀建立完整的觀念輪廓。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https://www.fsb-tcfd.org/ TCFD報導指南

https://tnfd.global/ TNFD報導指南

https://www.globalreporting.org/how-to-use-the-gri-standards/gri-standards-traditional-chinese-translations/ GRI標準報導指南


上課用書:

從CSR、ESG、SDGs到社會創新事業的永續世代法律必修課 (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投影幕、音響、麥克風、投影筆

本課程為一學期的課程,課程內容共分為五個主題:(1)當代風險與社會生 活;(2)科技、決策與風險;(3)幸福是什麼?(4)經濟發展、自由與生活品質;(5)科技、生活品質與社群行動。前兩個主題有助於同學定位當前社會下個 人的生活處境,並瞭解現代化過程中科技對制度決策和風險再生產的作用。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課程會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究竟,當代社會的人們認為「幸 福是什麼?」,人們要追求的生活方式是什麼?經濟發展對於人們生活品質的意義為何?影響為何?這是第三和第四個主題的重點。在第五個主題中,課程將用 數個社群是如何利用集體行動打造生活方式的案例作為未來我們實現欲求有品質的生活方式的參考。
授課教師:

李婷潔(tjlee@dila.edu.tw)

學習目標:

本課程目標主要有五,幫助同學瞭解:(1)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風險內涵;(2) 科技透過制度決策對風險再生產的影響;(3)當代社會對幸福的界定;(4)經濟 發展和生活品質間的關係;(5)探討數個社群集體行動的案例,作為實踐有品質 生活的參考。

課程內容:

一個社會對於「生活品質」內涵的界定,映照出該社會對於「什麼才是值得 人們努力追求、實踐的生活方式」的集體價值觀。近年來,生活品質已成為城市 競爭力評判的重要依據。因此,儘管生活品質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現代社會中 各個部門在推動社會改造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時,無不以「提高人的生活品 質」為名。舉凡如:政府推動的社會住宅政策、社區居民齊力營造社區農園、偏 鄉小農和公民團體與消費者協力經營農民市集、凋敝社區居民重現在地社區風貌、 公部門、公民團體協力推動樂齡耆老與社區共融,並實踐與終生學習的活動,或 是社區組織對社區的失能者、獨居者、與其他社會弱勢者的關懷行動等的各種社會改造工程,莫不是以努力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為目標。可見,社會對於「人應該 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有品質的」價值,發揮了引領社會改造工程方向的轉轍器 的關鍵性功能。
生活品質既然是社會集體價值,必然會牽涉到不同利益團體對生活品質內涵 詮釋的矛盾與衝突。這意味著生活品質的內涵必然會因時代、國家、文化、族群、 社會階層的差異而存在不同的面貌。因此,本課程並不企圖對生活品質下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型定義」;反之,本課程希冀能讓同學瞭解,個人對生活品質 的想望(desire to)必然和自身所處在的社會、所歸屬的社群、社會階層等社會 條件(social conditions)相互關聯。這意味著當我們想要貢獻己力投入社會改造 工程以提高自身、他人、或社會整體的生活品質時,就不能只從單一立場出發, 而應該要在「自我」、「不同的他人」與「社會」的不同位置間進行換位思考,才 能夠順利地從「小好」的實踐邁向「共榮」的實現。
本課程為一學期的課程,課程內容共分為五個主題:(1)當代風險與社會生 活;(2)科技、決策與風險;(3)幸福是什麼?(4)經濟發展、自由與生活品質;(5)科技、生活品質與社群行動。前兩個主題有助於同學定位當前社會下個 人的生活處境,並瞭解現代化過程中科技對制度決策和風險再生產的作用。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課程會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究竟,當代社會的人們認為「幸 福是什麼?」,人們要追求的生活方式是什麼?經濟發展對於人們生活品質的意義為何?影響為何?這是第三和第四個主題的重點。在第五個主題中,課程將用 數個社群是如何利用集體行動打造生活方式的案例作為未來我們實現欲求有品質的生活方式的參考。
本課程進行的方式為:授課教師隨堂講授及同學導讀指定讀本,兩者須相輔 相成才能盡收討論之功效。因此,每週都會安排 1 位(或多位,視實際修課人數 調整)同學負責導讀當週指定教材,非導讀的同學除了需在課堂上充分參與討論 之外,亦須於課前提出閱讀摘要(缺交者需於課後提出心得與提問)。此外,修 課同學需於期末提交 1 份報告(或由授課教師指派期末作業)。

參考書目:

肆、 指定與參考閱讀(書目按課程講授順序排列) 

A. 烏爾里希‧貝克(2018)。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張文杰、何 博聞譯)。南京市:譯林。 

B. 沈恩(2001)。經濟發展與自由(劉楚俊譯)。台北市:先覺。 

C. 賴青松、楊文全(2022)。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台北市:遠流。 

D. 安東尼.湯森 (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公民世 代,用智慧科技搭建明天的樣貌(張美惠譯)。台北市:臉譜。 

伍、 補充參考閱讀

    • Seed, P., & Lloyd, G. (1997). Quality of Lif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
    • 教師隨課程補充相關讀物

評分標準:

學期成績的計算 方式分為兩個部分:(1)課堂參與和各週閱讀摘要(或讀後心得與提問)佔 40%; (2)期末報告(或期末作業)佔 6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OHAS Community and Lif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教師:

李婷潔, 葉玲玲

學習目標:

1. 理解永續發展概念與趨勢:

   介紹永續發展理念與SDGs的核心價值,分析國際與國內政策框架。

2. 掌握企業永續管理與報告標準:

    深入學習GRI、SASB、ISSB等標準,以及氣候倡議(如SBTi、TCFD)如何驅動企業治理與供應鏈管理。

3. 強化策略與實務應用能力:

   探討企業如何將永續發展融入管理與決策流程,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並推動永續報告與藍圖規劃。

4. 關注生物多樣性與綠色金融:

  介紹生物多樣性管理與參訪實地案例,分析綠色金融政策與行動方案對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本課程結合理論學習與實務分享,透過專家講座、案例分析與現地參訪等多元方式,協助學員建構全面的永續發展視角,並具備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的實踐能力。

課程內容:

本課程「社會企業與永續」是一個學期共十八周的課程,旨在探討企業如何透過創新與永續發展實踐社會責任,並積極回應國內外永續發展政策與趨勢。課程聚焦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國內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提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學習平台,培養學員掌握國際永續發展標準與策略分析能力。

本課程期待對各實務專家呈現其永續發展的實踐經驗,讓學生得以思考社會企業對永續發展議題與實踐的對話。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al Enterprise and sustainabili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授課教師:

葉玲玲

學習目標:

1. 讓學生瞭解人口老化趨勢及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意涵

2. 讓學生瞭解長照服務與產業內涵與專業技術

3. 讓學生對健康與長照產業有興趣

課程內容: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ong-term car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筆、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