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闡明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實踐。社會創新可以為地方創生提供理念和方法,通過創新解決社會問題,而地方創生則為社會創新提供具體的實踐場域,將創新實踐產生社會影響力。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找到台灣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讓台灣不再有偏鄉,代代生生不息。基此,在教學方法,讓學習者熟悉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的分析與能力培養,以及個案實務討論,讓學習者投入地方創生之行列。
授課教師:

陳定銘, 陳美伶

學習目標:

一、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心靈環保關聯與實務應用。

二、地方創生緣起、核心思維與策略;台灣地方創生故事:進行式與未來式。

三、地方創生、SDGs永續與社會影響力。

課程內容:

本課程闡明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實踐。社會創新可以為地方創生提供理念和方法,通過創新解決社會問題,而地方創生則為社會創新提供具體的實踐場域,將創新實踐產生社會影響力。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找到台灣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讓台灣不再有偏鄉,代代生生不息。基此,在教學方法,讓學習者熟悉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的分析與能力培養,以及個案實務討論,讓學習者投入地方創生之行列。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王怡棻(譯)(2009)。丹娜.左哈(Danah Zohar)、伊恩.馬歇爾(Ian Marshall)(著)。心靈資本學:創造企業終極財富(Spiritual capital: Wealth we can live by)。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長宴(編)(2022)。地方創生--理論概念與個案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令嫻(譯)(2022)。筧裕介(著)。地方創生x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新北市:裏路文化。

陳重亨(譯)(2022)。張安梅(Ann Mei Chang)(著)。精實影響力:非營利組織的創新(Lean impact: how to innovate for radically greater social good)。臺北市:天下文化。

聖嚴法師(2012)。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台北市: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陳美伶(2021)。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美伶(2024)。在地的幸福生活: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臺北市:天下文化。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s):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一、指定閱讀:配合每週上課議題閱讀文章,以利課程進行討論。

二、綜合討論:學生針對課程議題,分別以一種無扭曲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意見,並接受他人創意觀點。

近年來「風土」已成為鄉村發展或鄉村創生的一項新的觀點、策略和工具。因此,本課程以「風土」為視角,以台灣鄉村發展歷史為軸線,帶課堂的同學思考當前鄉村發展、鄉村社區創生的多項重要議題。這些議題包括:食農與有機、在地實踐的必要性與困境、以及農業科技等等。並且,選讀台灣與日本鄉村社區的創生經驗為案例,增進大家對鄉村社區創生的深入理解。課程設計包含三項主題:(1)台灣鄉村發展概述、(2)「風土」作為鄉村社區創生的概念、策略、與實踐之討論、(3)鄉村社區創生的重要議題、以及日本公部門推行鄉村社區創生的經驗。為了讓修課同學能實際觀察鄉村社區在創生時可能面對到的問題,本課程將會安排同學自主搜尋鄉村創生的案例,並以此案例作為期末報告的對象,希冀能深化同學對鄉村社區的認識。
授課教師:

李婷潔

學習目標:

本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幫助同學掌握(1)風土概念在鄉村社區創生的內涵與價值;(2)鄉村社區創生的重要議題;(3)日本公部門推行鄉村社區創生的經驗。

課程內容:

近年來「風土」已成為鄉村發展或鄉村創生的一項新的觀點、策略和工具。因此,本課程以「風土」為視角,以台灣鄉村發展歷史為軸線,帶課堂的同學思考當前鄉村發展、鄉村社區創生的多項重要議題。這些議題包括:食農與有機、在地實踐的必要性與困境、以及農業科技等等。並且,選讀台灣與日本鄉村社區的創生經驗為案例,增進大家對鄉村社區創生的深入理解。課程設計包含三項主題:(1)台灣鄉村發展概述、(2)「風土」作為鄉村社區創生的概念、策略、與實踐之討論、(3)鄉村社區創生的重要議題、以及日本公部門推行鄉村社區創生的經驗。為了讓修課同學能實際觀察鄉村社區在創生時可能面對到的問題,本課程將會安排同學自主搜尋鄉村創生的案例,並以此案例作為期末報告的對象,希冀能深化同學對鄉村社區的認識。

本課程的進行方式為同學導讀為主,並輔以教師講授與補充。每週將視實際修課人數安排1位同學(或多位)導讀指定教材,非導讀的同學必須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修課同學需於期末提交一份學期報告。學期成績的計算方式為:(1)課堂參與佔70%;(2)期末報告佔30%。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每週指定閱讀書目請參考教材內容欄位下的「114_1_鄉村社區創生專題syllabus.docx」檔案。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7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eminar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本課程將系統性的介紹生態系服務、農村變遷、里山、循環生態圈,以及根經濟、關係價值等與「創造里山」相關之關鍵概念,並輔以重要案例參訪與主題演講,期能激發修習者對永續農村此一課題的興趣和投入。
授課教師:

黃信勳

學習目標: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農村對建構永續社會的重要性,透過生態系統服務、里山等核心概念、論述與實際案例之說明與參訪,理解「里山倡議」之於永續發展的實踐價值,也讓修習者反思現代主流發展模式的替代可能性,興起投入營造共善的永續農村實踐道路。

課程內容:

就國土比例、維續生態系統服務能量、糧食安全以及農糧生產之環境衝擊等視角以觀,鄉村之於臺灣社會整體之永續性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然而,臺灣農村遭遇嚴峻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問題,已深刻地滯礙其發展,遑論永續,如何謀劃其永續發展之道係臺灣的重大課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此一整合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之國際保育策略,即以鄉村地區為其主要的關注區位,而里山倡議所強調的「保全活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深具永續性的價值,可為農村發展提供重要啟示。爰此,本課程將系統性的介紹生態系服務、農村變遷、里山、循環生態圈,以及根經濟、關係價值等與「創造里山」相關之關鍵概念,並輔以重要案例參訪與主題演講,期能激發修習者對永續農村此一課題的興趣和投入。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    中央研究院(2023)。〈農業政策建議書2.0〉。中央研究院政策建議書網站:https://sec.sinica.edu.tw/archives/1c1c9c0c0df3fec2

2.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2019): 《生態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網址:https://www.ipbes.net/global-assessment。頁9-47。  

3.    趙榮台(2014)。〈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自然保育季刊》第88期,頁4-13。

4.    重松敏則(2020)〈里山、里地自然之形成〉&〈里山、里地的變遷〉,收錄於《復原重生吧!里山、里地、里海》,黃世輝等(合譯)。頁2-27。臺北市:開學文化。

5.    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第42期,頁12-18。

6.    孫夏天、李光中(2024)。〈透過里山倡議地景與海景整體取徑實現2050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願景〉,《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8期,頁10-23。 

7.    陳玠廷(2018)。〈「再小農化」的有機實踐:以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計畫為例〉,《台灣鄉村研究》,第13期,頁57-93。

8.    世界農業遺產BOOK編輯製作委員會(2018)。〈石川縣能登地區:能登的里山里海〉、〈新潟縣佐渡地區:與朱鷺共存的佐渡里山〉,《世界農業遺產:傳承給下個世代的美好農業風景》,徐中芃(譯)。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9.    Ortiz-Moya, F., Kataoka, Y., Saito, O. et al. (2021): “Sustainable transitions towards a resilient and decentralised future: Japan’s Circulating and Ecological Sphere (CES):”. Sustain Sci 16, 1717–1729. 

10.    Chan KMA et al. (2016):. “Opinion: why protect nature? Rethinking valu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6)::1462–1465. 

11.    T. Uehara, T. Hidaka, O. Matsuda, R. Sakurai, T. Yanagi, T. Yoshioka (2019): Satoumi: Re-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for sustainabl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coastal zones. People and Nature, 1: 435-441. 

12.    陳美惠、汪文豪(2020)。〈靠山吃山也能林活永續--屏東大武部落的里山根經濟之路〉,《台灣林業》46卷1期 ,頁56-68。

13.    陳美惠(2018)。〈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共構的台24線社區林業〉,《台灣林業》44卷3期,頁22-31。

14.    古碧玲(2023)。《當永續列車駛進森川里海》。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atoyama Initiativ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擴音、播放

社區是人與人之間依存的連結(solidarity),當連結消磨、破壞、衰敗的時候,組成社區的人們就可能會產生各種因失序所引發的問題,包括:環境破壞、人口流失、失業、社區傾頹、甚或是社區成員的身心疾病等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要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就必須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手。反過來說,當要瞭解某處的環境污染問題、或是某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問題時,社區、也就是鄰近人們間的關係連結的品質,便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此等將「社區」視為是社會問題的成因的這種視角,近來在學術與實務領域也頗受重視。因此,以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的各種社會工程便也成為當前社會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
授課教師:

李婷潔

學習目標:

本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幫助同學(一)瞭解社區中居民的社會關係、(二)掌握執行社區調查時重要要點、與(三)學習問卷設計原則與基礎分析技術。

課程內容:

社區是人與人之間依存的連結(solidarity),當連結消磨、破壞、衰敗的時候,組成社區的人們就可能會產生各種因失序所引發的問題,包括:環境破壞、人口流失、失業、社區傾頹、甚或是社區成員的身心疾病等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要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就必須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手。反過來說,當要瞭解某處的環境污染問題、或是某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問題時,社區、也就是鄰近人們間的關係連結的品質,便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此等將「社區」視為是社會問題的成因的這種視角,近來在學術與實務領域也頗受重視。因此,以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的各種社會工程便也成為當前社會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

有鑒於此,本課程為期一學期,課程內容包括三部分:(一)社區居民依存的社會關係、(二)社區需求調查要點、與(三)社區調查問卷設計與資料分析。在(一)社區、居民與生活部分,課程會著重在討論居民間的「社會關係」在社區生活中的重要性。修課同學在這個基礎上,在(二)社區需求調查部分進一步學習當開展社區調查時,須關照的重要調查要點。最後,在(三)社區調查問卷設計與資料分析,同學將會學習到社區調查的完整流程、問卷設計的原則、以及本調查資料的基礎分析策略。

本課程進行方式為同學導讀文獻與教師講授,兩者須相輔相成才能盡收學習成效。每週會安排1位(或多位,視實際修課人數調整)同學導讀當週指定教材,非導讀的同學需在課堂充分參與討論。教師會隨堂說明、補充指定文獻的重點,並引導同學討論。修課同學需於期末提交1份報告(或由授課教師指派期末作業)。學期成績的計算方式分為兩個部分:(1)課堂參與與討論70%與期末報告佔30%。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每週指定閱讀請參考教材內容欄位下的:「114_1社區調查與需求分析_syllabus.pdf」檔案。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7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s Need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授課教師:

葉玲玲

學習目標:

1. 讓學生瞭解人口老化趨勢及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意涵

2. 讓學生瞭解長照服務與產業內涵與專業技術

3. 讓學生對健康與長照產業有興趣

課程內容: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ong-term car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筆、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