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b03008 陳定銘
- 教師: 陳 美伶
陳定銘, 陳美伶
一、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心靈環保關聯與實務應用。
二、地方創生緣起、核心思維與策略;台灣地方創生故事:進行式與未來式。
三、地方創生、SDGs永續與社會影響力。
本課程闡明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實踐。社會創新可以為地方創生提供理念和方法,通過創新解決社會問題,而地方創生則為社會創新提供具體的實踐場域,將創新實踐產生社會影響力。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找到台灣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讓台灣不再有偏鄉,代代生生不息。基此,在教學方法,讓學習者熟悉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的分析與能力培養,以及個案實務討論,讓學習者投入地方創生之行列。
上課教材(Texts):
王怡棻(譯)(2009)。丹娜.左哈(Danah Zohar)、伊恩.馬歇爾(Ian Marshall)(著)。心靈資本學:創造企業終極財富(Spiritual capital: Wealth we can live by)。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長宴(編)(2022)。地方創生--理論概念與個案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令嫻(譯)(2022)。筧裕介(著)。地方創生x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新北市:裏路文化。
陳重亨(譯)(2022)。張安梅(Ann Mei Chang)(著)。精實影響力:非營利組織的創新(Lean impact: how to innovate for radically greater social good)。臺北市:天下文化。
聖嚴法師(2012)。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台北市: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陳美伶(2021)。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美伶(2024)。在地的幸福生活: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臺北市:天下文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Soci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一、指定閱讀:配合每週上課議題閱讀文章,以利課程進行討論。
二、綜合討論:學生針對課程議題,分別以一種無扭曲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意見,並接受他人創意觀點。
- 教師: b08001 葉玲玲
葉玲玲
1. 讓學生瞭解人口老化趨勢及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意涵
2. 讓學生瞭解長照服務與產業內涵與專業技術
3. 讓學生對健康與長照產業有興趣
透過長照產業內涵講授、課堂討論、實務操作、國外長照影片與機構參訪,讓學生瞭解長照相關知識與技術。學生可以從微觀面思考個人與家庭長照需求,亦可由宏觀面探討長照體系與政策,以及學習如何預測長照產業發展脈絡與規劃創新方向。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Long-term car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筆、筆電
2.以金魚缸式的互動與觀察交替運作,體驗團體動力與個人動力的影響。
3.嚐試將理論與體驗覺察相互可照,並從行動中反思個人的影響風格。
- 教師: b05012 楊蓓
楊蓓
1.了解小團體的正式與非正式互動。
2.培養團體中人際互動的敏感度。
3.提昇身處團體動力中的自我覺知。
4.覺察互動模式,進而產生團體中的有效行為。
1.閱讀並理解小團體互動的相關理論。
2.以金魚缸式的互動與觀察交替運作,體驗團體動力與個人動力的影響。
3.嚐試將理論與體驗覺察相互可照,並從行動中反思個人的影響風格。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 Groups: Theory and Experience. Rodney W. Napier, Floyd F. Quinn, Matti Gershenfeld
2.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David Johnson, Frank Johnson,任凱譯,學富文化。
3. 學習團體:理論與技術。朱甯興著,科技圖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2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Group Dynamics and Influen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1.需先修過「家庭關係與心靈環保」課程。
2.高年級研究生優先選課。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
備註:修過自我覺察研究專題或有禪修基礎,若不具備條件,請徵求授課老師同意。
- 教師: b00005 釋果光
釋果光
1.覺察禪修歷程中心性之變化,以了解禪修中之轉化與超越。
2.就心性之覺察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以深化自我認識。
3.藉由生命反思,進而領悟禪修困境中之自我轉化之可能性。
4.自我超越之可能性是無需預期的。
修身、修心、修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禪修有著千年以上解決生命困頓的歷史,如今看來,她貌似古老,但仍具備其時代性,本課程擬透過踐行與反思的互動歷程,探討禪修在追尋生命意義與智慧中予時俱進的語境與內在歷程。
單元簡介:
1.以法鼓山禪修方法為經驗主體。
2.檢視日常生活中的心性變化,並作記錄。
3.課堂中之反思與對話。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 (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20.00%0
課程英文名稱 (Engilsh Course Title):Chan and Introspection of Lif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 (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 (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1.上過「自我覺察」課程或具備禪修基礎。 2.願意每週持續寫作業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 (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 (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