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b96004 蔡伯郎
蔡伯郎
1.了解印度佛教的起源及當時的社會背景。
2.探討佛教思想在印度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差異,及其所蘊含的宗教與哲學意義。
3.建立佛教史觀、了解佛教教義的變遷、認識佛教的信仰。
本課程將依佛教在印度發展的過程,依序訂定1.印度文化與佛教的興起、2.部派佛教的思想爭議、3.大乘佛教的起源問題、4.中觀學派思想、5.瑜伽行派思想.6.如來藏思想、7.密教思想的興起等七個主題,探討在各時期佛教思想的特色及彼此間的差異與爭議,藉以了解印度佛教發展的概略全貌,以及其思想背後的宗教與哲學意涵。
上課教材(Texts):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上):原始與部派》(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下):大乘與密教》(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71年初版。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68年初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初版。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初版。
村上真完,〈大乘佛教的起源〉,《圓光學報》第十六期。
曲大成:〈佛教對初期耆那教業論的批評〉,《正觀雜誌》79。
黃柏棋:〈初期佛教梵行思想之研究〉,《正觀》42。
田中公明:〈大乗仏教在家起源説再考一『般舟三昧経』の八菩薩と十六正士を中心に一〉,《印佛研》61.1。
梶山雄一等著、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華宇出版社。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唯識思想》,華宇出版社。
霍巴德(Hubbard, Jamie):主編、龚隽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莫里斯.溫特尼次、宋立道譯,《印度文獻-佛教文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
上課用書:
1.平川彰著、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
2.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初版。
3.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彌勒,1983。
4.黃柏棋,《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台中:明目文化,2009。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碩班同學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