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佛教(Himalayan Buddhism)是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的延伸。以西藏佛教流佈的喜馬拉雅山區各國為研究對象,由跨領域學科(佛學、史學、人類學、佛教藝術、文化等):的藏學研究所組成。
備註: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梅靜軒

學習目標:

掌握不丹、錫金、尼泊爾三地佛教的歷史與宗派背景。

分析藏傳佛教在三地的傳播、變形與本地化。

理解經典、修行者、儀式等的跨區域流動與重構。

討論當代喜馬拉雅佛教在民族主義、觀光與全球佛教中的角色。

培養文本與田野資料交織的研究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

課程內容:

喜馬拉雅佛教(Himalayan Buddhism)是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的延伸。以西藏佛教流佈的喜馬拉雅山區各國為研究對象,由跨領域學科(佛學、史學、人類學、佛教藝術、文化等):的藏學研究所組成。

本課程深入探討喜馬拉雅三國──不丹、錫金與尼泊爾──的佛教傳統,重點關注其與西藏佛教之間的歷史聯繫與宗教實踐網絡。課程從歷史背景、經典傳譯、宗派流動、實修傳統、當代變遷與全球化互動等面向切入,結合文本閱讀、人物傳記分析與田野報告,鼓勵學生對區域佛教的動態與多樣性發展進行批判性思考。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https://www.digitalhimalaya.com/collections/journals/


上課用書:

Ardussi, John. Bhutanese Buddhism and Statecraft

Hildegard Diemberger. When a Woman Becomes a Religious Dynasty

Todd Lewis & Subarna Man Tuladhar. Buddhism and Everyday Life in the Kathmandu Valley

Toni Huber. The Holy Land Reborn: Pilgrimage and the Tibetan Reinvention of Buddhist India

Katia Buffetrille (ed.):. Emerging Bon and Buddhist Landscapes in the Himalayas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Himalayan Buddhism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想要正確了解西藏佛教、喜馬拉雅佛教領域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