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與社會公共領域:包括環境、健康與療愈、市場經濟、科技與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醫學倫理;
2. 佛教現代主義的問題。備註:佛法社會實踐
- 教師: b99003 鄧偉仁
鄧偉仁
本課程探討佛法在現代社會的角色,包括對於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許多重大課題與挑戰,例如貧富不均、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種族或性別歧視、公共政策、社會犯罪、提升身心健康等等,佛法可以提供什麼啟發或智慧。另一方面本課程也幫助學生思考佛法的現代應用或者佛教現代化一些潛在的問題與挑戰。
根據授課目標,本課程內容分成兩部分:1. 佛教與社會公共領域:包括環境、健康與療愈、市場經濟、科技與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醫學倫理;2. 佛教現代主義的問題。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Keown Damien.2005. Buddhist 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shock, Peter. 2006. Buddhism in the Public Sphere: Reorienting Global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Publication
McMahan, David.2008. Making of Buddhist Moder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6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2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Buddhist Ethics & Contemporary Societ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修過『佛教導論』、大學英文兩學期,並成績及格。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