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代先後進行,從唐代到近現代,於各時代中安排重要事件、相關人物等,除了佛教本身的發展,並包含與當時政權、社會、文化間的互動與關係,以在較大的歷史脈絡中理解佛教的面貌。

備註:佛教與歷史
授課教師:

曾堯民

學習目標:

了解佛教傳至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而為中國社會所接受,成為中國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只在宗教面向,還包含世界觀、生命觀、社會生活與文化面貌等,皆有其發展軌跡與影響。

課程內容:

依時代先後進行,從唐代到近現代,於各時代中安排重要事件、相關人物等,除了佛教本身的發展,並包含與當時政權、社會、文化間的互動與關係,以在較大的歷史脈絡中理解佛教的面貌。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 Stanley Weinstein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臺北縣:佛光文化,1999。
  • 鎌田茂雄著,賴昱均譯,《中國佛敎通史‧第五卷》,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2。
  • 鎌田茂雄著,小林靜乃譯,《中國佛敎通史‧第六卷》,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2。
  • 高雄義堅著,陳季菁等譯,《宋代佛教史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7》,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7
  •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主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新亞洲佛教史‧中國II‧隋唐》,台北:法鼓文化,2016。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5.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35.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