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楊蓓、釋果暉、鄧偉仁

學習目標:

進行方式與目的:

(一)藉由講座、體驗教學、分組討論,提供有關心靈環保與跨領域學習之「知識建構」視野與探索能力。

(二)藉由跨學系、跨學制分組討論,提供學生對跨領域與世代學習模式的檢視與回饋。

(三)藉由分組討論、體驗式教學與講座內容之交流與探索,提供領眾、和眾、入眾的參與學習與心靈領導力的鍛鍊。體驗辦學理念心靈環保,並校訓悲智和敬的自我覺察與開發。

(四)整體而論,期達致下列具體標的:

1. 學習佛學、人文社會科學與心靈環保相關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與最佳實務。

2. 提供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交流學習平台。

3. 協助新生規劃在校期間與心靈環保有關的學習與研究方向。

4. 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課程內容:

一、課程規劃

(一)本講座為3小時之課程,第一週配合學系禪修活動與學群活動。第二週(首次上課),為課程說明與辦學理念簡述。第三週開始,課程分三階段進行,每一階段五次課程,包括三次講座、一次體驗式教學、一次分組討論及大堂分享,俾使修習者全員皆能了解課程進行模式。

(二)111學年講座由「心靈環保」、「佛法與心」、「跨領域學習」三階段主題演講、體驗與分組討論組構。

(三)全學期共計安排1次課程說明、9場演講、3次體驗活動以及3次分組討論(兩小時分組,一小時大堂分享),藉由講座建構知識層面系統,體驗教學則提供探索與交流平台,分組討論則藉由反思、對話強化學習成效。

二、五、教學方式

111學年將以9次「演講」(內含一次「課程簡介&辦學理念」、第一階段「心靈環保與三大教育」2次講座、第二階段「佛法與心」3次講座、第三階段「心靈環保與跨領域」3次講座)以及3次體驗式教學活動、3次分組討論與大堂分享之課程設計。

(一)針對9次演講的學習歷程:

1.聽演講

2.依三階段內容撰寫心得報告。

3.分組討論:針對每一階段之演講主題進行「文獻探討」或內容之開放式討論,並予以記錄,作為綜合大堂分享報告內容。

(二)各組分別完成「體驗式學習」進行與報告,報告以體驗課程內容為基礎,並融入相關文獻探討與分組討論之內容。

1. 各組之報告內容涵蓋三大部分(建議):

(1)心靈環保與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新詮

(2)終身學習概說

(3)心靈環保與終身學習

2. 每大組視各別需要再自行細分成數小組。

3. 各組於3次「分組討論」與「大堂分享」時,同時擔任主講(3次)之工作。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其它說明: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 課堂講授(lecture)
  • ■ 讀書報告(essay)
  •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備註:

通識分類:生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