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b03014 黃信勳
黃信勳
本課程旨在幫助修習者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透過實際案例說明與田野實作,體驗與理解國際間用以踐行永續發展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究竟是如何讓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共存,認識不同生命間如何惠益彼此,也讓修習者反思現代主流發展模式的替代可能性,尊重生命,興起投入營造共善的實踐道路。此外,透過田野實作,探索與里山倡議密切相關的農業實踐樣態,除有助於修習者熟悉田野研究之進行,亦可進一步了解友善環境耕作的潛力與阻力。
自然環境係生命支持系統,人類福祉深受其健全與否之影響,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顯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但究竟應該如何應對與解決?本課程以「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此一整合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之國際保育策略為主軸,透過課堂講授與實地調查(北海岸地區),闡釋環境保護或保育之目的在於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或言與天地共好)之道,而三生一體的核心就是對生命的關懷,進而互惠。生活、生產、生態與生命之四生和合,構築起邁向永續未來的堅實基礎。
上課用書:
1.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序言〉&〈決策者摘要〉,《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General Synthesis)。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簡中譯本)網址:http://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en/Synthesis.aspx。
2. 趙榮台(2014)。〈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自然保育季刊》第88期,頁4-13。
3. 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第42期,頁12-18。
4. Neuman, Lawrence W.(2014)。〈田野/實地研究〉,《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第二版)》,王佳煌等(譯),頁549~590。
5. 洪伯邑編(2021)。《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Multiple learning and field study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