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探索當代社會學者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討論,課程上半部的課程設計以閱讀波蘭社會學者Ulrich Beck與法國社會學者Bruno Latour有關風險社會與生態危機的主要著作為主軸,思考風險社會與當代生態永續的重要課題。我們可以從這二位重量級學者的著作當中,看到社會學者對風險作為現代性危機的精闢分析與深度人文關懷,由此對現代性風險課題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的下半部的設計則將聚焦在對風險社會的因應之道。深入思索如何因應當前的風險情境。尤其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價值與信念系統進行反思,包括檢視深層生態學的信念與素養,並從日本與台灣在地創生的行動與實踐案例中,積極尋求具體實踐途徑而回應風險社會的現實處境。在課程的最後,我們也將檢視心靈環保的價值系統如何能對風險社會有所貢獻,期待從「心」出發,持續開展出創新且多元之社會韌性模式。
- 教師: b11016 劉怡寧
劉怡寧
海嘯、風災、地震、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核災、戰爭,我們的世界並沒有因為現代性的發展就建立起穩固不可摧的社會安全系統,相反的,現代性的開展反倒同時伴隨著更多的當代風險情境,而我們要如何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風險世界,進而採取積極的因應之道呢?
本課程將探索當代社會學者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討論,課程上半部的課程設計以閱讀波蘭社會學者Ulrich Beck與法國社會學者Bruno Latour有關風險社會與生態危機的主要著作為主軸,思考風險社會與當代生態永續的重要課題。我們可以從這二位重量級學者的著作當中,看到社會學者對風險作為現代性危機的精闢分析與深度人文關懷,由此對現代性風險課題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的下半部的設計則將聚焦在對風險社會的因應之道。深入思索如何因應當前的風險情境。尤其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價值與信念系統進行反思,包括檢視深層生態學的信念與素養,並從日本與台灣在地創生的行動與實踐案例中,積極尋求具體實踐途徑而回應風險社會的現實處境。在課程的最後,我們也將檢視心靈環保的價值系統如何能對風險社會有所貢獻,期待從「心」出發,持續開展出創新且多元之社會韌性模式。
延伸參考書目:
- Beck, Ulrich, eds.,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MA: Polity Press.
-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
-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 : 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 Klein, Naomi, 2016,《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時報。
- 安東尼.紀登斯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Giddens, Anthony, 2011,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上課用書:
- 見各週文獻資料。
主要閱讀書目:
- Beck, Ulrich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Latour, Bruno著, 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台北:群學。(Latour, Bruno,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 Latour, Bruno著,陳榮泰、伍啟鴻譯, 2019。《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台北:群學。(Latour, Bruno, 2017, Facing Gaia : Eight Lectures on the New Climatic Regime.Cambridge: Polity Press.)
- 周桂田,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台北:巨流。
延伸參考書目:
- Beck, Ulrich, eds.,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MA: Polity Press.
-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
-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 : 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 Klein, Naomi, 2016,《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時報。
- 安東尼.紀登斯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Giddens, Anthony, 2011,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 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 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 40.00%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 建立對風險社會的基本認識與理解
- 反思造成風險社會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
- 探究如何從從人類世的反思回應風險社會的危機
- 思考風險社會下的在地創生模式
- 培養深層生態學與心靈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PPT與電影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