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身心療癒實踐」課程是上學期理論導向的「佛教的身心療癒」課程之延續。介紹並解說佛教的身心療癒理論基礎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應用的可能性與方式。將視角與課程內容延伸到不同傳統的療癒實踐方法,拓展學生視野並引導更深入的體驗佛法修持的益處。透過調身、調息、調心的主題設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自我覺察。透過不斷的練習,轉化原本的慣性習氣。
備註:佛法社會實踐/上課條件:需修過「佛教的身心療癒」。
授課教師:

梅靜軒

學習目標:

1.學生能將佛教經典中與療癒有關的知識與修行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2.並且透過與學習夥伴的經驗分享,在群體中自利、利他,進而成為療癒知識流動的推動者與播種者

課程內容:

「佛教的身心療癒實踐」課程是上學期理論導向的「佛教的身心療癒」課程之延續。介紹並解說佛教的身心療癒理論基礎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應用的可能性與方式。將視角與課程內容延伸到不同傳統的療癒實踐方法,拓展學生視野並引導更深入的體驗佛法修持的益處。透過調身、調息、調心的主題設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自我覺察。透過不斷的練習,轉化原本的慣性習氣。

藉由此實踐課程的設計,希望有助於學生進行深淺不同層面的自我探索。就表層而言,自我探索是各教學領域共通的訴求核心。更深一層而言,從宗教視角出發,所謂的自我探索是從佛教的五蘊、十二因緣等教義來觀察分析個人的身心組合。從胚胎受孕後的發展歷程,與未來的身心成長關聯,逐一層層解析。這樣的靈性探索除了引導學生往更深層的內心認識自我之外,有助於學生更深刻地體察到因緣和合與無常變異的特性。也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地思維,對於環繞著自我的各種煩惱與糾結這些問題本身的虛幻無常的特性。在轉念的當下,原本以為的令人困頓不堪的問題,往往也得以迎刃而解了。這種從本質上去思維、探索世間萬事、萬物乃因緣聚合的訓練與觀察視角,是本課程的目標之一。此外,也透過四梵住禪法的練習,建立與他人的連結,並培養利他的情懷,胸懷大愛。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法的療癒資料庫——佛教醫事文獻資料庫研究與建置專案

https://dhd.dila.edu.tw/

梅靜軒,2022。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台北: 法鼓文化。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Buddhist Healing Practices for Body and Mind

上課時間(Time):(四): 07-08 GC203大地板教室 梅靜軒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1.曾選修「佛教的身心療癒」課程者

2.為確保活動順暢,選課人數上限20人

3.此為實踐型課程,須配合課程活動要求

4.請同學慎重考慮後再選課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相關(Yes)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