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預計從原始佛教探討到密教時期為止的印度佛教史。由於印度史料之欠缺,授課過程將以印度概略之歷史為軸,並以印度歷史中幾大佛教思想,包含部派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之發展、演變為主要內容。課程設計將注意到歷史發展之承先啟後的特質,讓學生可以對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流變有一通盤,結構性之理解。本學期將以大乘佛教的講授與研討為核心。
備註:佛教與歷史
授課教師:

釋見弘

學習目標:

1.建立印度佛教的基本史觀。

2.了解印度佛教各學派思想之演變概略與核心內涵。

3.重視學生間之互動學習,以及基本讀書法和資料整理、報告過程之學習。

課程內容:

本課程預計從原始佛教探討到密教時期為止的印度佛教史。由於印度史料之欠缺,授課過程將以印度概略之歷史為軸,並以印度歷史中幾大佛教思想,包含部派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之發展、演變為主要內容。課程設計將注意到歷史發展之承先啟後的特質,讓學生可以對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流變有一通盤,結構性之理解。本學期將以大乘佛教的講授與研討為核心。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初版。

2.    郭和卿譯(布頓大師著):《佛教史大寶藏論》,福智之聲,1992。

3.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

4.    張建木譯(多羅那它著):《印度佛教史》。

5.    呂澂:《印度佛教史略》,台北:新文豐,1983。

6.    釋達和譯(佐佐教悟等著):《印度佛教史概說》,佛光出版社,1977。

7.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上):原始與部派》(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8.    王世安譯(A. K. Wander 著):《印度佛教史(下):大乘與密教》(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32),台北:華宇,1988。 

9.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彌勒,1983。

10.    釋悟殷:《部派佛教》,台北:法界出版,2003。


上課用書:

1.    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上卷,東京:春秋社,1974。(中譯本︰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有 PDF

2.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初版。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7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15.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15.00%
其它說明:

印度佛教史(II):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II):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修過印度佛教史 (I) 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

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與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