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依序介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之禪修理論,其主要重點之一為對於各禪修禪修用語的說明與釐清,同時說明這些禪修理論背後所代表的佛教教理上的基本差異。
備註:佛教義理與思想
授課教師:

蔡伯郎

學習目標:

本課程將概述印度佛教史中,各時期之禪修理論的發展及其差別,以作為未來研究禪修理論與實踐之基礎。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依序介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之禪修理論,其主要重點之一為對於各禪修禪修用語的說明與釐清,同時說明這些禪修理論背後所代表的佛教教理上的基本差異。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牛的印跡》,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

2.惟善,《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增永靈鳳,《禪定思想史-禪定思想展開》,東京:日本評論社,1945。


上課用書:

1.自編講義。

2.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3..蔡伯郎,〈印度佛教之心識論與生命觀〉《心靈環保講座選輯(一)::明心淨境:心識、生命、社會、環境》。

4.玄奘譯,《俱舍論•定品》。

5.釋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6.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出版社。。

7.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著、賴隆彥譯,《佛教基本通》。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heory In Buddhist Meditation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不限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