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方法論的發展有其歷史性. 整個科學哲學及方法論是一個不斷變遷, 不斷創造的過程. 這種發展不只是邏輯與歷史的問題, 也與研究者自身認識的旨趣及抉擇有關. 研究者經由反思/反身性取經, 可學習及發展出自身實踐的知識.
備註:佛教與社會實踐組必修。
授課教師:

丁興祥

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在使學生能瞭解及反思研究方法論的演進與發展, 並能反思自身的生命及研究經驗與所抉擇的研究典範的旨趣進行對話, 以建構出自己學術發展的可能方向.

課程內容:

近代科學方法論的發展有其歷史性. 整個科學哲學及方法論是一個不斷變遷, 不斷創造的過程. 這種發展不只是邏輯與歷史的問題, 也與研究者自身認識的旨趣及抉擇有關. 研究者經由反思/反身性取經, 可學習及發展出自身實踐的知識.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1.張巨青、吳寅華(1994):,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之嬗變. 台北市:淑馨

2.施盈廷等譯,(Alvesson, M. & Skoldberg, K.著):(2011):,

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 台北:韋伯文化.

3.郭官義, 李黎譯(J. Habermas著):,(1999):. 認識與興趣. 上海:學林出版社.

4.錢志純編譯(1972):(笛卡兒著):,<我思故我在> 台北市:志文


上課用書: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Methodological Seminars in Buddhism and Social Practic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