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先從西藏地理人文背景切入,介紹西藏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與鄰近國家的關係以及在中亞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接著將綜觀西藏宗教史的發展,以主題方式帶領同學進入西藏的宗教文化世界。
授課教師:

梅靜軒

學習目標:

1.對西藏佛教歷史的發展有完整的理解與概念

2.對相關學術研究議題與現況能有所掌握

3.引發同學對西藏佛教歷史的研究興趣,並熟悉基本的歷史文獻。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先從西藏地理人文背景切入,介紹西藏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與鄰近國家的關係以及在中亞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接著將綜觀西藏宗教史的發展,以主題方式帶領同學進入西藏的宗教文化世界。

西藏各教派的源流史 (chos byung):與傳承祖師的傳記 (rnam thar): 向來是研究宗教文化史的重要材料。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西藏學者對自己的歷史傳統或師承的認知。除了傳統宗教歷史文獻的介紹之外,課程中也將閱讀與各主題相關的當代學者研究成果。一方面幫助同學了解當今藏學研究的發展近況,擴展研究的新視野,另一方面引導同學思考不同的研究角度、立場所導致的不同宗教歷史論述。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Roerich, G. N., 1976. [transl.] The Blue Annal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Tucci, G. 1988. The Religions of Tibe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Martin, D. 1996. Tibetan Histories: a bibliography of Tibetan-language historical works, London: Serindia Publications.

4.Kapstein, M., 2000. The Tibetan Assimilation of Buddhism: conversion, contestation, and mem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Snellgrove, D. 2002. Indo-Tibetan Buddhism: Indian Buddhists and their Tibetan Successors, Boston: Shambhala.


上課用書:

Tuttle, Gray Tuttle & Schaeffer, Kurtis R.eds.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4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3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電腦、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