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講座為3小時之課程,第一週配合學系禪修活動與學群活動。第二週(首次上課),為課程說明與辦學理念簡述。第三週開始,課程分三階段進行,每一階段五次課程,包括三次講座、一次體驗式教學、一次分組討論及大堂分享,俾使修習者全員皆能了解課程進行模式。
(二)113學年講座由「心靈環保」、「佛法與心」、「跨領域學習」三階段主題演講、體驗與分組討論組構。
(三)全學期共計安排1次課程說明、10場演講、3次體驗活動以及2次分組討論(30分鐘分組,120分鐘大堂分享),藉由講座建構知識層面系統,體驗教學則提供探索與交流平台,分組討論則藉由反思、對話強化學習成效。
備註:碩博合開
- 教師: b12002 詹場
- 教師: b99003 鄧偉仁
詹場, 鄧偉仁, 心環中心
進行方式與目的:
(一)藉由講座、體驗教學、分組討論,提供有關心靈環保與跨領域學習之「知識建構」視野與探索能力。
(二)藉由跨學系、跨學制分組討論,提供學生對跨領域與世代學習模式的檢視與回饋。
(三)藉由分組討論、體驗式教學與講座內容之交流與探索,提供領眾、和眾、入眾的參與學習與心靈領導力的鍛鍊。體驗辦學理念心靈環保,並校訓悲智和敬的自我覺察與開發。
(四)整體而論,期達致下列具體標的:
1. 學習佛學、人文社會科學與心靈環保相關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與最佳實務。
2. 提供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交流學習平台。
3. 協助新生規劃在校期間與心靈環保有關的學習與研究方向。
4. 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一、課程規劃
(一)本講座為3小時之課程,第一週配合學系禪修活動與學群活動。第二週(首次上課),為課程說明與辦學理念簡述。第三週開始,課程分三階段進行,每一階段五次課程,包括三次講座、一次體驗式教學、一次分組討論及大堂分享,俾使修習者全員皆能了解課程進行模式。
(二)113學年講座由「心靈環保」、「佛法與心」、「跨領域學習」三階段主題演講、體驗與分組討論組構。
(三)全學期共計安排1次課程說明、10場演講、3次體驗活動以及2次分組討論(30分鐘分組,120分鐘大堂分享),藉由講座建構知識層面系統,體驗教學則提供探索與交流平台,分組討論則藉由反思、對話強化學習成效。
二、教學方式
113學年將以11次「演講」(內含一次「課程簡介&辦學理念」、第一階段「心靈環保與三大教育」2次講座,第一次體驗教學;第二階段「佛法與心」3次講座,含一次體驗教學;第三階段「心靈環保與跨領域」5次講座),含一次體驗教學。每一次講座後,一次分組討論與大堂分享之課程設計。
(一)針對11次演講的學習歷程:(本次課程內容性質分三階段):
1.聽演講
2.依三階段內容撰寫單元報告,1-2階段報告1000-2000字,3階段(期末):2000-3000字。
3.分組討論:針對每一階段之演講主題進行相關文獻與內容之開放式討論,並予以記錄,作為綜合大堂分享報告內容。
上課教材(Texts):
上課用書: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2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4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Mind-life & Environment Forum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共同必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無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不開放(No)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實習(pratic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