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以「佛學研究」為導向,以「取用」的觀點,從文獻的數位化、數位典藏時代的資料庫/系統,延伸至數位人文時代的平台與多元工具,引領學生進行數位人文方法佛學研究的實作專題研討。課程核心維度包括:方法論、定義與概念;數位資源、工具與平台;方法與技術,含各式工具(蒐集、組織與 整理、取用、探勘、分析、視覺化、時間與空間):;也將嘗試導入AI的運用。透過一學期的課程,讓學生不僅習得「佛學文獻數位化」之用,更進展至「數位人文佛學研究」的方法實作。
備註:佛資組碩博合開。
授課教師: 洪一梅
學習目標:

「數位發展」是近二十年來人文學界一個重大的趨勢,更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工程。從「數位化」、「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資訊技術的進展促動了學術方法上的改變,更可能是一種學術典範的變遷。本課程目標希望讓學生學習認識各式數位成果,並加以運用到個人的學習和研究中。具體目標有:

1.學習數位人文研究的理論、概念與方法;

2.學習佛學研究數位人文環境基礎建設的內涵:(1):線上開放資源:一手史料;二手文獻;三手資訊;經典與論述;(2):各式數位工具;(3):數位服務。

3.學習數位人文式的佛學研究,從材料蒐集、資訊組織、探勘分析與視覺化等。

課程內容:

「數位發展」是近二十年來人文學界一個重大的趨勢,更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工程。從「數位化」、「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資訊技術的進展促動了學術方法上的改變,更可能是一種學術典範的變遷。本課程將以「佛學研究」為導向,以「取用」的觀點,從文獻的數位化、數位典藏時代的資料庫/系統,延伸至數位人文時代的平台與多元工具,引領學生進行數位人文方法佛學研究的實作專題研討。課程核心維度包括:方法論、定義與概念;數位資源、工具與平台;方法與技術,含各式工具(蒐集、組織與 整理、取用、探勘、分析、視覺化、時間與空間):;也將嘗試導入AI的運用。透過一學期的課程,讓學生不僅習得「佛學文獻數位化」之用,更進展至「數位人文佛學研究」的方法實作。

適課年級:碩博士生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DILA 資訊與傳播組。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dila7774

DocuSky 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https://docusky.org.tw/

洪一梅 (2016)。探究臺灣人文學領域的在地學術文化:以學術評鑑為基礎的觀察與詮釋。台北市: 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洪一梅、曹德啟 (2020)。〈從 DocuSky 談 Metadata 在數位人文研究中的設計與運用:以佛教石刻 題記為範例材料〉。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5),117-153。doi:10.6853/DADH.202004_(5).0004

洪振洲 (2019)。臺灣佛學研究領域的數位人文發展。[影音資料]https://www.ncl.edu.tw/downloadfile2_297_797.html

洪振洲、李志賢(2021)。以佛學研究需求為核心的線上對讀工具需求分析及系統實作與評估。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133-185。doi:10.6853/DADH.202110_(8).0004

胡其瑞(2020)。DocuSky 與民間故事型態分析。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6),37-67。https://doi.org/10.6853/DADH.202010_(6).0002

胡其瑞(2022)。批次標記工具的理念與實踐:以 DocuSky 批次標記工具標記和合本《聖經》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89-121。https://doi.org/10.6853/DADH.202204_(9).0005

祝平次 (2017)。數位工具與文史研究。https://kamatiam.org/%E6%95%B8%E4%BD%8D%E5%B7%A5%E5%85%B7%E8%88%87%E6%96%87%E5%8F%B2%E7%A0%94%E7%A9%B6/

麥文彪 (2014)。數位人文與數位佛學(二)──歐美篇。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95%B8%E4%BD%8D%E4%BA%BA%E6%96%87%E8%88%87%E6%95%B8%E4%BD%8D%E4%BD%9B%E5%AD%B8%E4%BA%8C%E6%AD%90%E7%BE%8E%E7%AF%87/

項潔 (2011)。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臺大出版中心。

項潔 (2017)。檔案與數位人文: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檔案系統。國史研究通訊,13,152-162。

項潔, &  翁稷安 (2012)。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In  項潔 (Ed.)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 型與軌跡 (pp.25-60)。臺北市:  臺大出版中心。

黃乾綱、李家名、釋法源 (2018)。以數位佛經為基礎,研發古文獻研究所需資訊技術的經驗與成果。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 卷 2 期,124-131。 

道觀 (2013)。數位人文與數位佛學(一)──日本篇。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95%B8%E4%BD%8D%E4%BA%BA%E6%96%87%E8%88%87%E6%95%B8%E4%BD%8D%E4%BD%9B%E5%AD%B8%E4%B8%80%E6%97%A5%E6%9C%AC%E7%AF%87/

賴思頻(2022)。以 DocuXML 格式實現多文本間的對讀。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65-88。https://doi.org/10.6853/DADH.202204_(9).0004


上課用書:

DILA 資訊與傳播組。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dila7774

DocuSky 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https://docusky.org.tw/

洪一梅 (2016)。探究臺灣人文學領域的在地學術文化:以學術評鑑為基礎的觀察與詮釋。台北市: 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洪一梅、曹德啟 (2020)。〈從 DocuSky 談 Metadata 在數位人文研究中的設計與運用:以佛教石刻 題記為範例材料〉。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5),117-153。doi:10.6853/DADH.202004_(5).0004

洪振洲 (2019)。臺灣佛學研究領域的數位人文發展。[影音資料]https://www.ncl.edu.tw/downloadfile2_297_797.html

洪振洲、李志賢(2021)。以佛學研究需求為核心的線上對讀工具需求分析及系統實作與評估。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133-185。doi:10.6853/DADH.202110_(8).0004

胡其瑞(2020)。DocuSky 與民間故事型態分析。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6),37-67。https://doi.org/10.6853/DADH.202010_(6).0002

胡其瑞(2022)。批次標記工具的理念與實踐:以 DocuSky 批次標記工具標記和合本《聖經》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89-121。https://doi.org/10.6853/DADH.202204_(9).0005

祝平次 (2017)。數位工具與文史研究。https://kamatiam.org/%E6%95%B8%E4%BD%8D%E5%B7%A5%E5%85%B7%E8%88%87%E6%96%87%E5%8F%B2%E7%A0%94%E7%A9%B6/

麥文彪 (2014)。數位人文與數位佛學(二)──歐美篇。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95%B8%E4%BD%8D%E4%BA%BA%E6%96%87%E8%88%87%E6%95%B8%E4%BD%8D%E4%BD%9B%E5%AD%B8%E4%BA%8C%E6%AD%90%E7%BE%8E%E7%AF%87/

項潔 (2011)。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臺大出版中心。

項潔 (2017)。檔案與數位人文: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檔案系統。國史研究通訊,13,152-162。

項潔, &  翁稷安 (2012)。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In  項潔 (Ed.)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 型與軌跡 (pp.25-60)。臺北市:  臺大出版中心。

黃乾綱、李家名、釋法源 (2018)。以數位佛經為基礎,研發古文獻研究所需資訊技術的經驗與成果。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 卷 2 期,124-131。 

道觀 (2013)。數位人文與數位佛學(一)──日本篇。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95%B8%E4%BD%8D%E4%BA%BA%E6%96%87%E8%88%87%E6%95%B8%E4%BD%8D%E4%BD%9B%E5%AD%B8%E4%B8%80%E6%97%A5%E6%9C%AC%E7%AF%87/

賴思頻(2022)。以 DocuXML 格式實現多文本間的對讀。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65-88。https://doi.org/10.6853/DADH.202204_(9).0004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2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5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lish Course Title):Topics in Buddhist Digital Textual Resources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對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有興趣者

對數位方法有興趣者

有意願認識並學習運用數位資源、數位工具與數位服務者

有意願學習一套數位人文研究方法論並實作專題研究者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教師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