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李婷潔(tjlee@dila.edu.tw)

學習目標:

本課程目標有三,(一)理解飲食與個人生活選擇之間的關係、(二)反思 食物與社會間的多面向關係、與(三)探究稻米生產、消費與社會間關係的多樣 議題。

課程內容:

在台灣稻米從生產到米食的文化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隨著工業化的進 程,近來稻米從生產到消費(consumption)都出現巨大衰退。近年來受到氣候變 遷的威脅,國際上如印度等重大稻米輸出國都有降低、甚至是限制稻米輸出的舉措。這除了造成國際糧價的波動之外,對仰賴稻米進口國家與國民而言,未來食 米所需要的各種成本都可能會提高。以國家的視角來看,如何重新建立稻米生產與國民食用稻米之間的良性循環,將是在氣候變遷條件下確保國家糧食自給能力的核心議題。為了提高同學對米食的社會價值的瞭解,本課程設計分為兩個部分: (一)從飲食與個人生活選擇的視角切入,(二)反思食物與社會間的關係,最後,在食物與社會間關係為基礎,以稻米為主軸探究(三)稻米與社會之間的多 面向關係。希冀能促進同學對稻米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的多種議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課程進行方式以同學導讀為主,並輔以教師講授。每週安排同學導讀指定教 材(每週導讀人數視實際修課人數決定),非導讀的同學需在課堂上充分參與討 論。修課同學需於期中進行口頭進度報告並於期末提交學期報告。

參考書目:

(實際閱讀範圍視修課人數於課堂指派) 

A. 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2016)。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 的角度出發( 蕭志強、鍾怡婷、林朝成、王偉綱譯)。台北市:開學文 化。 

B. 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台北市:游擊文化。 

C. 吳音寧(2007)。江湖在那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市:印刻。 

D. 郭華仁、陳玠廷、王驥懋、鄭力軒、簡妤儒、陳玉箴、張瑋琦、吳勁毅、 徐肇尉、李宜澤(2022)。食農 X 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台北市: 開學文化。 

E. 賴青松、楊文全(2022)。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台北市:遠流。

評分標準:

成績計算方式 有二項:(一)課堂參與(佔 70%)、(二)期中與期末報告(佔 3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Rice and Life

學分數(Credit Courses):3.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通識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讀書報告(essay)

■ 參觀訪問(interview)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