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風災、地震、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核災、戰爭,我們的世界並沒有因為現代性的發展就建立起穩固不可摧的社會安全系統,相反的,現代性的開展反倒同時伴隨著更多的當代風險情境,而我們要如何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風險世界,進而採取積極的因應之道呢?
本課程將探索當代社會學者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討論,上半部的課程設計以閱讀風險社會與現代性反思的主要社會學理論著作為主軸,思考風險社會與當代生態永續的重要課題。期待從理論的反思當中,看到社會學家對風險作為現代性危機的精闢分析與深度人文關懷,從而對現代性風險課題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的下半部的設計則將聚焦在對風險社會的因應之道,思索如何因應當前的風險情境。尤其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價值與信念系統進行反思,包括檢視深層生態學的信念與素養,並從日本與台灣在地創生的行動與實踐案例中,積極尋求具體實踐途徑來回應風險社會的現實境。
在課程的最後,我們亦檢視心靈環保的價值理念如何能對風險社會有所貢獻,期待透過生命反思,從「心」出發,在未來開展出多元之社會韌性與社會創新模式。
備註:除僧團法師外,本課程不接受旁聽。
本課程將探索當代社會學者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討論,上半部的課程設計以閱讀風險社會與現代性反思的主要社會學理論著作為主軸,思考風險社會與當代生態永續的重要課題。期待從理論的反思當中,看到社會學家對風險作為現代性危機的精闢分析與深度人文關懷,從而對現代性風險課題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的下半部的設計則將聚焦在對風險社會的因應之道,思索如何因應當前的風險情境。尤其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價值與信念系統進行反思,包括檢視深層生態學的信念與素養,並從日本與台灣在地創生的行動與實踐案例中,積極尋求具體實踐途徑來回應風險社會的現實境。
在課程的最後,我們亦檢視心靈環保的價值理念如何能對風險社會有所貢獻,期待透過生命反思,從「心」出發,在未來開展出多元之社會韌性與社會創新模式。
備註:除僧團法師外,本課程不接受旁聽。
- 教師: b11016 劉怡寧
授課教師:
劉怡寧
學習目標:
- 建立對風險社會的基本認識與理解
- 反思造成風險社會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
- 探究如何從人類世的反思回應風險社會的危機
- 思考風險社會下的在地創生模式
- 培養深層生態學與心靈環保的觀照以回應風險社會
參考書目:
上課用書:
參見各週文獻資料。主要閱讀書目:
- 周桂田,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台北:巨流。
- Beck, Ulrich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Latour, Bruno著, 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台北:群學。(Latour, Bruno,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 Latour, Bruno著,陳榮泰、伍啟鴻譯, 2019。《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台北:群學。(Latour, Bruno, 2017, Facing Gaia : Eight Lectures on the New Climatic Regime.Cambridge: Polity Press.)
- Tsing, Anna Lowenhaupt 著,謝孟璇翻譯,2018,《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臺北:八旗文化。
- Bauman, Zygmunt 著,陳雅馨譯,2019,《液態現代性》。臺北:商周周出版。
- Serres, Michel著,陳榮泰、伍啟鴻譯,2015,《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臺北:群學。
- Dion, Cyril著,林詠心譯,2017,《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X能源X經濟X民主X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臺北:臉譜。
延伸參考書目:
- Beck, Ulrich, eds.,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MA: Polity Press.
-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
-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 : 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 Klein, Naomi, 2016,《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時報。
- 安東尼.紀登斯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Giddens, Anthony, 2011,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Klein, Naomi, 2016,《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時報。
- 安東尼.紀登斯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Giddens, Anthony, 2011,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評分標準:
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並非常鼓勵修課同學的參與及討論。
期待修課同學事先閱讀當週文獻資料,並發表閱讀心得。
評分方式除了課堂的報告與討論(30%)之外,
本課程共有兩次作業:
1. 期中藝術展覽觀展報告(30%):1500字。
任選一項當期的藝術展覽,反思人類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樣態。
2. 期末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40%):5000字內。
針對金山與石門的在地風險議題進行評估,探討社會創新、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的因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