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先介紹印度古文明的發生以及其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包含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的印度文明,以及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所創造出來的吠陀文化,乃至其後逐漸發展至恆河流域的婆羅門文化與史詩。同時亦將簡要介紹印度六派哲學的思想。
備註:佛教義理與思想
授課教師:

蔡伯郎

學習目標:

此課程主要是介紹古印度文明的起源與開展,並概述其宗教與哲學思想,希望以此能對印度文化有初步的認知與理解,以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先介紹印度古文明的發生以及其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包含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的印度文明,以及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所創造出來的吠陀文化,乃至其後逐漸發展至恆河流域的婆羅門文化與史詩。同時亦將簡要介紹印度六派哲學的思想。

其次乃將始源於印度文明及婆羅門傳統思想,與繼之而起卻又有所批判的佛教思想,就其哲學面與宗教實踐面上,如存有論與倫理學(宗教實踐):等進行對比性與批判性之研究與討論。

參考書目:

上課教材(Texts):

1.四大文明:印度河文明(DVD):

2.尚 克勞德•卡里耶爾著、林懷民譯,《摩訶婆羅達》,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

3.黃柏棋,《從初期到中世印度:佛教、印度教、意義與秩序之探尋》,台中:明目,2013。3。


上課用書:

1.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出版社。

2.尚會鵬,《印度文化史》,台北:亞太。

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或報告(paper & presentation):30.00%
  • 期中考試、報告或課堂討論(mid-term exam & class participation):30.00%
  • 期末考試、報告或其他(final exam & others):40.00%

其它說明: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Indian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學分數(Credit Courses):2.00學分

選修別(Elective Discriminability):專業選修

學期別(Terminal Discriminability):學期

修課條件(Prerequisites):不限

是否開放隨班附讀生選修(Is the course open to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開放(Yes)

是否與性平教育相關(Is the course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issue):不相關(No)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

■ 課堂講授(lecture)

■ 課堂報告與討論(seminar)

使用教具(Classroom Equipment):投影設備